王冬龄院长在中央美术学院提到我读道德经的感悟与自然相通

几年前,王冬龄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名为《道象·王冬龄书法艺术》的个人书法展览,这场展览规模空前,吸引了众多知名人士和文化界的巨头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领导并组织了这次盛大的活动。在致辞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对王冬龄的成就表示了高度赞赏。他认为,王冬龄不仅是中国书坛上深受尊敬的书法大家,而且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书法界的一种标志性存在。王冬龄先生将自己的创作与时代精神和文化价值紧密相连,并且在形式上不断创新,使得传统的书法艺术得以更新换代。

展览中的主题“道象”体现了王冬龄追求自然之道、顺应自然规律的心态,他选择用《易经》、《道德经》等经典内容来表达这一思想。这些作品并非采用传统的楷書或隶書体,而是融合了现代艺术手段,以一种独特而生动的方式呈现出古老智慧。

范迪安院长的话语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对王冬龄已取得的大众认可;二是他如何运用书法来表达时代精神并发展其本质;三是在这种形式中表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崇敬之情。

《道德经》作为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哲学的一个缩影。选择《道德经》作为内容,无疑是一种高尚而有意义的选择,因为它直接关联到中华文明。但从实践角度考虑,如果要让公众理解和传播这样的作品,那么使用人们无法识别的手写体可能会导致信息沟通障碍。如果老子当年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去分享他的思想,那么它们很可能早就被遗忘。

那么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难以识别的手写形式呢?其他专家的看法也值得我们深思。一位专家指出:“他穿着红袜子,在数百个汉字下行走,就像是游历于东方圣典,如《逍遥游》、《心经》,又如欧亚拉美各地艺坛。”这里强调的是他既保留着东方传统,又融入西方艺术元素,因此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情趣。这也是网友们感到迷惑不解的地方,因为事实上,王冬龄早已在80年代开始在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交流,并曾在美国某大学教授中文,有此背景,这种结合并不奇怪。

另一位专家则评论说:“苏士澍主席认为,‘草書’中的空间问题是他关注点之一,它既根植于古代,又赋予创造力,为新视角开辟道路。”这意味着尽管他站在古典基础之上,但依然通过自身丰富的人文素养实现了创新,将其视野推向当代文学领域。

然而,不论专家们怎么评价,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一些批评的声音也颇具代表性,他们觉得,“让作者自己阅读自己作品”,或者“重新再写一遍”,甚至有人直言这是“小孩涂鸦”的级别,也许他们对于这种新的表达方式还需要时间去接受。而对于那些坚持维护传统审美观念的人来说,这样的创新无疑触及到了他们最敏感的问题——什么才算真正的“正宗”、“正确”的文化表达?

你觉得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