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微论唐代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薛幽栖著

薛幽栖,唐代著名道士,蒲州宝鼎(今山西荣河县)人,其生卒年不详。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他性格沉静、有敏锐的见识和卓越的洞察力。在闲暇时光,他喜欢研究方外之术。唐朝开元年间(713~741),他中进士一等,年仅弱冠之躯。他被调往官陵郡尉,一度还未满秩,但他对林泉之境产生了兴趣,便辞去官职,出发游历四川的青城和峨眉山,并后来又前往鹤鸣山寻访汉天师治所。

天宝初期(742~755),他再次游历南岳,在那里寻找修行的地方,最终在五老峰下隐居起来。《三洞群仙录》卷十一引《高道传》中提到:“他对三洞经教了如指掌,因此成为了一位幽默风度翩翩的人。”卫琪在《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六注释中写道:当时薛幽栖住在南岳,“修诵《大洞经》,数百遍,每日聚集左右。”不久之后,他就达到尸解的境界。

薛幽栖曾撰写过著作《玄微论》,共计三卷,这部作品深受唐玄宗的赞赏。此外,他还注释了《灵宝度人经》,这部书流传至今,被收入陈景元编纂的《灵宝度人经四注》中。这本书附有一篇序言,由薛幽栖撰写,并署上“甲午岁庚午月,衡岳道士薛幽栖序”,根据考证,当年的甲午岁应为天宝十三年的时间点,即754年。

在他的注释和序言中 薛幽栖认为,《灵宝度人经》的核心旨意是阐述“大梵之理”。他说:“此经义旨冥奥,音韵隐秘,都申明大梵之理,不是用以诱导常人的俗语。”同时,又指出:“既元始所说,也太上所敷,都是诸天秘章、灵魔隐韵,大梵至理,不是世上的寻常话。”

“大梵”这个词汇,与佛教中的“长阿含经”中的解释相近,它代表着不可名、不可相、先于天地而生的最高原则,是万物生成母本的一种象征。在这里,它被用来比喻元始天尊所说的法门,即法家思想中的宇宙与人类命运观念。在他的理解里,这些都是超越常规文字表达的事实智慧,而不是普通语言能完全捕捉到的意义。

此外 薛幽栖强调通过不断地诵读和研习这些古典文献,如同迷失于它们之间一样。他相信,只有通过静心专一地阅读这些神圣文献才能契合宇宙间最深层次的智慧。“讽诵”的艺术对于他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让人们接触到更高层次的事物,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净化与提升。他认为这样的行为能够帮助人们消除灾难保佑君王,同时也能保护民众免受邪恶影响,还可以带领祖先获得安宁,以及使自己实现内心世界的大觉悟。

最后,在谈及如何使用这些古籍时 薛幽 栗提出,将其作为修身养性的工具,可以增进个人福德并避免灾难。因此,对待这类文献应当持有敬畏的心态,以此作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而对于那些追求同伴者或志同道合者,他建议大家共同参与修行活动,无论是在生活还是死亡都将带来益处。如果团结一致进行修行,就能一起走向超脱,而死后则可共同渡过轮回,以便双方都能获得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