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张仁爱墨子主张兼爱庄子为何以不爱为先

先秦诸子,是从春秋晚期到秦汉之前的三百年里,我们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甚至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力,其分为儒、墨、道、法、名、杂、农、阴阳、纵横、小说十家,叫十家九流也叫诸子百家。

百家之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墨、道、法,最为有名的代表人物则是孔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和韩非等人,他们的名字在全世界的华人圈子里都是家喻户晓。虽然,他们的时代距离今日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可是烙印却是实实在在的刻在了民族精魂当中的。

他们“和而不同”,发展的同时也有些诸多争论,争论是如何开始的呢?

大概是从孔子开始的,最初,孔子与他的儒家理论是没有对抗者的,思想可以说是横行天下,虽然,辩论中仍有失利,这并无伤大雅。

那这样的局面什么时候才受到了冲击呢?在墨家出现之后。

儒家讲究仁爱

,主张要“和而不同”地去爱每个阶层的人,就像是画一个圆,距离圆心近的肯定爱得多,远的则爱的少,当然,爱的少不代表不爱。

而墨家则认为,要兼爱,人生来平等,谁比谁高贵呢?

那些厚禄的人很多也是继承的吗?难道,就因为投了一个好胎就可以为所欲为吗?所以,爱人不应该有区分,要同等爱,同等维护,这是绝对的平等。

于是,为了分出到底是应该“仁爱”,还是应该“兼爱”,

儒家和墨家吵个不停,双方谁都不让谁,墨家更是处处挑刺,处处挑衅,大有不把儒家按下去就不死不休的意思。而就在这时,一个人的出现堪称石破天惊,而他的理论不说打的儒家墨家哑口无言,也算是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冲击。这个人就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

庄子的主张是什么呢?是不爱!你儒家和墨家不是在争论怎么爱吗?不用争论了,我来告诉你们答案,怎么爱都不行,仁爱不行,兼爱也不行,想要天下变得更好,就不能爱。

这可谓是震惊众人的说法,要知道,无论是什么时代,华夏民族都是一个以集体为至上的民族,因此,让世界充满爱是人们共同去追求的事情,人人爱人,人人被爱的局面,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状态不就是我们期望的吗?

说白了,什么道德啊,什么法律啊,不都是为了让世界充满爱才诞生的吗?

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儒家墨家虽然有争论,但基础却还都一样,都是在爱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同的不过就是爱的方式,这都在人们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而庄子的言论,却直接否定了爱的基础,这貌似就不太符合人们的理解了。其实,道家的理念一直都是晦涩难懂的,至少相比于其他各个学派来讲是晦涩的,而这实力上也是学派传承时间的一个影响因素。

为什么儒家能够传承很久,而墨家和道家却相对趋于平淡了呢?

除了儒家的君臣理论受到了君主的赞同之外,通俗易懂也是一个原因。

比方说,墨家,兼爱是好,想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别人无差别的爱,

可问题是,在希望之余自己能否给别人无差别的爱呢?貌似不行,所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个人爱自己的孩子一定比爱别人的孩子要多,之前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

而道家也是如此,不说别的

,就单纯说道家的“无为而治”,又多人认为,它的无为而治就是“

关起门来、朝天过

”的什么都不干呢?所以,相比之下,儒家的差别的爱,有层次的爱更能被世人接受。

那么,庄子的不爱有没有被世人接受呢?大概也是没有的?但这不代表庄子说的不爱没有任何道理,那么,本篇文章,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庄子的不爱到底指的是什么,在对比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的时候,有没有优势?

要说庄子的不爱理论,其实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条结论,我们一一来看。

第一条结论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哈,庄子就是这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第一天结论出来就让人头皮发麻。

那么,什么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呢?

且来看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两个儒家的人去盗墓,大的在外面放风,小的也在墓室里寻找宝贝。大的问:

天都快亮了,找得怎么样了?

小的回答:

快了快了,这个死人嘴里有颗珠子。

然后,小的一边抠死人嘴里的珠子,一边说:

活着的时候不捐款,死了还要含个珠子,有什么用?

这个故事可谓是讽刺意味十足,偷人东西却还要把罪怪到被偷得死人身上,同时,还要吟诗作赋、讲大道理,简直虚伪至极。

所以,在庄子看来,所谓儒家等的理论,都是不折不扣的大奸大伪,

他说儒家的智慧是为盗贼准备的,

就像,人们都喜欢把藏着好东西的柜子箱子锁起来,锁得严丝合缝,可是,盗贼恰恰喜欢这样的“保护”,可以,让他们直接带着箱子柜子就走,锁得越紧越严实,他们偷的时候就越省力。

同样的,儒家所说的道德也是如此,

在盗贼的团伙里就有人说,能准确地猜出室内藏宝的地方就是

,敢于抢先进去行窃的就是

勇敢

,最后一个撤离为别人打掩护的就是

义气

,能知道会不会得手的就是智慧,分赃时能够人人有份不厚此薄彼的就是仁……这说的对吗?

在盗贼的团伙里好像是对的,毕竟孔子也没说他的理论不能应用在盗贼身上啊!那这道德吗?好像不道德?但是真的不道德吗?好像也有点道德……这不就很尴尬了吗?

所以,在庄子看来,儒家的伦理啊,墨家的道德啊,这些东西不单纯是给好人用的,坏人也可以用,而且有时候还能用得更好,这就相当于,儒家、墨家的存在,给坏人提供了理论基础,要知道,如果偷盗什么的都是符合 “仁”,符合“义”等等的标准的,可不就天下人群起而做贼了吗?

因此,庄子认为“圣人生而大盗起”,盗贼就是圣人培养出来的。

于是,庄子得出结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这惊世骇俗的言论一出,就激起了千层浪,一棍子把儒家墨家都给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不过,庄子还是意犹未尽,他不但反对圣人的存在,而且还要追本溯源,因此,他指责孔子、墨子跑出来想要做救世主的想法,认为他们是冒充的救世主,是不能够真正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福利的。

庄子还认为孔子、墨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就是因为世道和人心已经混乱,所以,庄子提出了他的第二条结论,天下就是要不救、才有救,不爱、才有爱。

如果要说庄子的这条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那我们首先要搞明白,在庄子的理论体系当中人心是如何变坏的?庄子认为,人心和世界的混乱并不是当下这个时代才有的,在此之前,人心就已经慢慢开始变化了。

比如说,夏禹所在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人人都使用计谋,人人都想害别人,并且将这种行为当作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而后来夏禹又将自己的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让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民心也成为了令人捉摸不定的东西。

自此之后,人们的越来越重,社会也就越来越动荡。而在他之前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比如说,帝尧的时代,帝尧为了治理天下,主张让人亲爱自己的亲人,这貌似并没有错误,而且这种理论也是儒家伦理体系的人性基础,人可不就是要爱自己的亲人吗?这有什么错吗?庄子认为有。

因为人如果亲爱自己的亲人,也就会同理疏远其他的部分人,毕竟有亲、就有疏,有爱、就有恨,所以,帝尧时代是一个将人们的关系相互区别的时代,而相互区别之后,就形成了不同的团体,而不同的团体发展的过程又是不一样,发展到最后的实力和利益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不同的团体之间就会产生竞争,而当竞争变了味就会成为斗争,比如说,后来夏商周之间的更替,可不就是不同势力群体之间的斗争吗,这种斗争还变成了战争,需要通过流血流泪来分出个结果和胜负。

所以,让天下人变得焦躁不安,让社会变得混乱不定的原因,

就在于有一部分人非常想要治理天下,

上面说的尧舜禹是这样,而曾经的三皇五帝,其实也是这样,他们是最早治理天下的人,但是无论他们的政绩有多么令人瞩目,行为上却不一定都带来好处。

比如说,黄帝。

黄帝的治理让天下人人心纯一,可是平衡是世界的法则,有治就一定会有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治理就是混乱的根源,有三皇五帝时代的治理就有尧舜禹和夏、商、周时代的混乱。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有的时候名义上是治理,但实际上却是混乱。于是,庄子说,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就是一部自以为是、又自作多情且自讨没趣的历史。

人们都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让社会变得更好,所以,就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而实践的结果又不都是正确的,一些错误的时间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历史危机,这就导致了社会变得越来越混乱。

所以,庄子得出来第二条结论—无德才有德,不爱才有爱,越治越没治,越救越没救。也正因如此,如果想要世界变得更好,那么就不要瞎折腾。

事实上,在庄子的思想当中,一个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的,也是不需要“要求爱”的,这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当鱼儿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大江大海当中的时候,它们其实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只需要顺应鱼需要水的自然道理就可以生存。

那么,鱼什么时候需要救助呢?什么时候才需要相濡以沫呢?

不就是在泉水干枯的时候吗?当泉水干枯,鱼儿们一起被困在陆地上,这个时候就需要爱心了,就需要相濡以沫了,但这样的局面看上去比较温馨,互帮互助可不就比较动人心弦吗?

可是,又有哪条鱼,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因为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意味着泉水干枯,意味着哪怕相濡以沫都可能活不下去。

对于人来讲也是这样,

在能够自己生存的时代里,谁希望要处处受别人的帮助呢?所以,真正的天下太平是谁都不用管理,谁都不需要求,人们自然而然的就能做到,那才叫真正的和平,才叫真正的太平盛世。

因此,庄子的理论其实不是让人们自私自利

,而是让人们在率先救助自己的基础上再去救助别人,他并不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肩负起天下兴亡的重担,因为这个担子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担当的,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而既然是普通人就没有办法真的去影响兴衰存亡,而如果在没有能力去影响存亡的时候一定要去插一手,那么,得到的结果必定适得其反。

所以,庄子主张要先救自己,后救别人,再救天下。

其实,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救不了,那么又谈何拯救别人拯救天下呢?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门前雪都扫不干净,那他人的瓦上霜还用得着他操心吗?所以,一个人只有先尊重自己才能够尊重别人,只有先爱护自己才能够爱护社会,就像那些江湖好汉,他们自己确实是视死如归,但同时也未曾将别人的生命放在眼里,可是社会需要的真的是这种人吗?并不一定。

庄子的理论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可是却有深刻的道理,毕竟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我们又如何相信他会去爱别人呢?

这或许是个事实,也或许不是,像是儒家墨家和道家,这些学派争了很多年,到现在人们对于他们的看法也只是倾向于哪一家,没有任何一个人敢站出来说哪一家就是真正的对,哪一家就是绝对的错,底蕴再深厚的历史学者也不敢说这样的话。

其实,说起来诸子百家的魅力也就在这里,要知道,在思想兴盛的轴心时代里,有着思想启蒙的历史文明并不仅仅只有华夏一家,但是只有华夏一家永远的传承下去。

曾经孔子与犹太先知、释迦牟尼、毕达哥拉斯处在同一时代,

这四大文明可以说是礼炮齐鸣;后来,墨子与苏格拉底同台;《老子》一书的作者与柏拉图同时;孟子和庄子则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中国与希腊并肩前进;但后来希腊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剩下的就只有荀子和韩非……

持续了四百多年的思想轴心时代,最终只有华夏一家坚持了下来,这是思想史上的奇观,也是奇迹。

而究其根源,这样奇迹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归结于争论,有的时候,无敌于天下并不是好事,垄断的思想也未必就是好的思想,有了竞争才会有创新,而有了创新才会有更加精炼而独到的想法,如此,或许才能保证一个文明更好、更有序的发展。

所以,无论是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还是道家的不爱,这些或许都对,也或许都不对,但无论对与不对,它们至少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而一个民族有思考,它的文明就有前进的动力,发展也会有源泉,而这就是存在的最大意义。

下载本文doc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