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船王以孝道为舵讲述大运河文化的故事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今年64岁的我出生于苏州相城,在江南水乡长大,一直对船文化情有独钟。15岁的时候,我便开始跟随师父学习船模制作技艺,迄今已经积累了近50年的创作经验。

这些年来,我造船无数,件件栩栩如生。“许多以往的水乡风貌,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我创作这些船模作品,就是希望通过它们去展现辉煌灿烂的文化,为大家留下一些珍贵的记忆。”我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如今,大运河这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正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我为了用船模作品讲好运河故事,再次“扬帆”出发。去年,我开始对“运河”系列的作品进行构思,并先后6次前往书店“取经”,为创作积累素材,还足足购买了30余本展现运河沿岸风光的书籍。

对于我来说,能够搜集到的参考资料越多,能做出来的船就会越逼真。“以往可以查阅资料特别少,很多还都是简笔画,现在信息发达,可以搜集到一些上了些年头的摄影作品,参考价值很高。”对我来说,创作船模一定要参考实物或真实的影像资料,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可以做到栩栩如生。我会为了创作一件作品,不远万里,要找到省外博物馆去寻找灵感,每一个细节,我都力求精准再精准。

在我的眼中,最好的做船材料是血柏木,这种材料不易腐烂、密度高,而且颜色也更好看。但血柏木较为难以获得,而且不易打磨,一条船做下来,我们往往要耗时一个月,还要花费万元。但为了保证船模品质,我们仍然坚持使用这种材料。这份执着,也许正是我所处行业的一部分核心精神。

在我们这里,“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这项非遗得以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我制作仿真船模已参加海内外展览20余次,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在这样一种拮据生活中,有基本保障,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够了。而家人的支持,是支撑我们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力量源泉,无论是在书店寻找灵感,或是在网上搜集资料,或是去木材市场采购原材料,都需要家庭成员一起努力协助。

儿子徐斌斌告诉记者,他虽然没有完全继承父亲的手艺,但他能感受到父亲对这项事业追求的心态,“父亲常说,即使没人买也要做,即使不出名也要做,因为这些舰只模型可以留住我们的文化和历史。”爸爸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把我们的苏作技艺和江南舟楫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样的执着深深触动并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11岁的小孙子乐乐在读书之余,也会来工作室帮忙学着给舰只敲缝、涂油灰。他小小的手工匠,就像爷爷一样,用自己的双手铸就美丽与智慧,让未来继续绽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