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文化探秘仿真船王的故事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今年64岁的我出生于苏州相城,在江南水乡长大,一直对船文化情有独钟。15岁的时候,我便开始跟随师父学习船模制作技艺,迄今已经积累了近50年的创作经验。

这些年来,我造船无数,件件栩栩如生。“许多以往的水乡风貌,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我创作这些船模作品,就是希望通过它们去展现辉煌灿烂的文化,为大家留下一些珍贵的记忆。”我说。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如今,大运河这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正不断焕发出新的魅力。我为了用船模作品讲好运河故事,再次“扬帆”出发。去年,我开始对“潮汕民俗系列”的作品进行构思,并先后6次前往书店“取经”,为创作积累素材,还足足购买了30余本展现潮汕独特传统民俗文化的书籍。

对于我来说,能够搜集到的参考资料越多,能做出来的船就会越逼真。“以往可以查阅资料特别少,很多还都是简笔画,现在信息发达,可以搜集到一些上了些年头的摄影作品,参考价值很高。”对我来说,创作船模一定要参考实物或真实的影像资料,这样才可以做到栩栩如生。

在我的工作室里,“仿真船王”的故事即将完工。这位江南手工艺人的精巧苏作技艺,将向世人展示潮汕独特传统民俗文化的一面。在这间老房子里,我正在打磨血柏木,用它来制作一艘新型仿真船模型。这艘新型仿真船模型是基于历史上流行的一种潮汕传统小帆boat设计而来的,它将成为一个全新的纪念品和收藏品,以此来庆祝我们共同的大运河之旅。

每个月领到的退休工资只有1500元左右,但做一只这样的美丽舰艇却要花费上万元。但对于我来说,这样的拮据生活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乐观地说:“文化是无价的财富,大运河和潮汕民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传承好、利用好。我只要有基本生活保障,就够了。”

我的家族支持,也是支撑我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的力量源泉,无论是在书店找寻灵感、在网上搜集资料,或是在木材市场购买原材料,都会有家人的帮助。而且,他们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手工技术,如敲缝和涂油灰,使得家庭成员之间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对这个项目充满热情和参与感。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