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隆重举行“中华典籍外译工程”启动仪式暨专家座谈会,标志着中国古代智慧与文化的全球传播新篇章。首批十本入选书目中,《博物志》、《酉阳杂俎》和《梦溪笔谈》等杰作,将被精心翻译成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以便国际学者和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的核心。
在此次活动中,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彦文表示,她负责将《中国文学史简编》的英文版进行了翻译,这部23万字的著作既深刻又通俗。她在翻译过程中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用复合翻译策略和多种方法打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以确保内容的忠实性,并考虑海外读者的接受度。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田小龙正在推进《梦溪笔谈》的西班牙语版本。他介绍说,这本书详细记录了北宋时期中国科技、地理和人文发展情况,是学术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但目前对外文界来说,它们是比较稀有的资源。田小龙已经完成三分之一的书稿翻译,他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处理专有名词,需要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话进行注释。
山东大学任友群在启动仪式上强调,学校长期致力于中华典籍保护利用传承工作,并设立了国学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此项目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为推动中华典籍的国际化提供坚实基础。他希望参与团队能以全球视野回应时代需求,不仅要深入研究多语种翻译,还要关注文化创新、国际趋势以及跨学科协作等问题,让中华典籍得到更多世界范围内的人士了解并尊重。
山东省委外办副主任李永森指出,该项目是一项复杂而艰巨任务。它要求不仅要忠实于原著精神内涵,还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习惯,以及适当进行创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法表达方式,使得这些经典作品能够贴近不同国家人民的心灵,从而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兴趣热爱。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也就此提出了看法,他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加快高端人才训练提高其生产力效率,同时培养青年才俊投身到这一领域服务于国际交流事业。
会议期间,有许多高校专家围绕如何向海外读者展示不同的中国提出建议。在这场讨论中,一位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徐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经典让世界看到什么样的中国?”他解答道,不只是沉稳大气古风,也包括朝气蓬勃思想透明。这次选择参加“中华典籍外護新工程”的《博物志》、《酉阳杂俎》,可以通过创新的方法让人们感受到可爱有趣的一面华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