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典《道藏》的浩瀚与深邃,初学者难以一一窥透。非教内人士若仅对道教思想持有兴趣,笔者必劝其先探究《道德经》——作为道教首要圣典,在传统哲学及中华文化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赋予“道”形而上的思辨意味,为后世几千年来修行、悟行开启了先河。然而,由于老子的时代久远,其言语体系与现代理解大相径庭,因此许多人在阅读时感到困惑,不知该如何理解这部重要经典。
古今言语思维的差异和老子所指之“道”的不可说性共同导致了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天然”是最好的解读场景,但即使如此,“玄之又玄”的迷思依旧存在。这正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定义或描述“什么”。
《 道德经 》其实不需要回答它在讲什么,而是应该关注两个核心概念:“道”和“德”。关于“何为‘道’”,这是一个无法直接回答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应问:能否体会到那一种状态?老子提醒我们,这种状态自始至终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无始无终,如同未知一般永恒。
另一个概念、“德”,则是通过我们的感官接触到的物质世界的表现形式,是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正确行为的工具。当个人的言行一致时,我们称其为有德的人;反之,则被认为没有德。外在的表现(如石头变热)反映出内在规律(太阳照射)。
读懂《 道德经 》并非简单研究字词含义,更是一种提升自身看待他人与事物方式的心灵实践。这要求我们超越小我,与一切万物齐观,从而更好地了解宇宙间的一切法则。而真正改变的是“我”,而不是那些永恒不变的法则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