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的陶文,从现今考古发掘得到的资料归纳,大致有四种类别:第一类“物勒工名”和制陶地点等印陶铭文;第二类是刻于瓦上的简单的刑徒墓志和其他文字;第三类是秦瓦当铭文;第四类是秦瓦量上的秦诏铭文。这些作品的年代多为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十五年间,从字体上辨认则基本上属于小篆体,除去陶量上的秦诏整饬规范,以及秦瓦当文具有较明显的装饰效果外,秦代陶器上的铭文多出于下层官吏和民间工匠之手,具有浓重的隶意,在自由、简朴的笔道中,反映了刻手不同的个性。
秦代陶器上的印陶铭文与刻画文字 秦代书法史
秦代陶器上的打印戳记和刻画文字,多为下层官吏或制陶工匠所为。所谓戳记,通常是在陶制或木制的印模上刻出文字,再打印到未经烧制的陶丕上,故又称印陶铭文。其内容反映了当时制陶业的真实情况,如器物的编号、制陶窑址、官署名、作坊名、陶工名、器物主名,以及各种吉语等等。
这些陶文的出土地点相对集中于秦故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咸阳和秦始皇陵,其他地区发现较久例如1977年风翔县高庄村秦代墓葬出土的17件陶击中,8件刻有铭文,部分还填有朱色。铭文内容标示了陶击的容量和所有者的姓名,如“隐成吕氏击,容十斗”(图7)。这些陶文虽不能确定其制作的绝对年代,但其风格酷似秦诏版上的刻辞。又如1959年陕西省蓝田县出士的陶器刻文,1976年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上焦村秦墓出土的陶器刻文,字体都为小篆,其风格亦与诏版刻辞同调,笔道瘦劲刚健,反映了这一时代陶刻文字风格的特殊趣味。
此外发现于咸阳、秦始皇陵园、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的日用生活陶器和瓦器上的“市亭”类印陶文字(“市亭,为秦当时“市,的管理机构名称),以及在陶制量器上以印戳形式铃压出的成篇的秦诏铭文,亦具有以上艺术特点,它们既可作为秦代印章的一个侧面来看待,也为研究秦代的书法提供了可贵的资料。这些陶文雄辩地证明,秦统一中国前后,类似诏版风格的小篆和秦隶是当时通行的日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