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虽然)可以用语言来表述,(但)不是那永恒存在的道的真实本身;道的名字,(虽然)也可以勉强地用文辞来命名,(但)不是那永恒存在的道的本来名字。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始或根源。它可以用无和有来称名。因此可以说: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人如果长久保持无欲状态,就能够观察到事物的本质;相反,如果长久保持有欲状态,就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现象。无和有这两者同样出自于道,(反过来说无和有这两者又都同样指称于道),它们是道的两个相互对立的名称。它们又都同样可以称呼为玄,盖道渺冥幽远、奥妙无极、神秘难测。玄之又玄的无和有(即道),是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所从出的总门户。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 天底下的人,凡是认为美好的事物之所以是美好的,是因为觉得与之相比较的另一事物显得丑陋的缘故;凡是认为善良的行为之所以是善良的,是因为觉得与之相比较的另一行为显得不良的缘故。所以,有和无因客观存在与否而相互产生,难和易因客观存在或主观意识有别而相互形成,长和短因相互比较而映衬,高和下因存在差异而相互显现,音和声因相互作用而和谐,前和后因相互行随而发生联系。因此,体道而行的圣人处理世事坚持顺其自然而不强作妄为,施行教化注重以德化人而不空谈妄言。像道那样,任凭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对万物有所施为而不恃望其报,功业成就而不居功自傲。正是由于他不居功自傲,因此他的功劳(在人们心中)便永远不会消失。 道德经 (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译文: 不以厚禄去重用那些自我标榜有才德的人,以使民众不趋之若鹜而争相谋取功名;不重视、不贪求难得的珍稀物品,以使民众不起占有之心而为盗;不表现可能引起人们心生贪欲的行为,以使民众的思想单纯而不复杂。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所采取的方法是:净化人的心灵,充实人的胸腹,减少人的贪欲,增强人的体质。常使民众没有追名的心智、没有逐利的贪欲,像婴儿般纯真质朴;使那些依仗才智企图猎取名利的人也不敢胆大妄为。如果以无为的原则治理国家,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太平的了。道德经 (第四章)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译文: 道虚空无形,为虚无之体,然而它的作用却无法估量、不会穷尽。(它)深不可识啊,好像是万物的祖宗一样;隐而不现啊,却又好像可能存在。我不知晓道是谁的孩子,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经有它了。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 天地不有意施予仁爱,把万物当做刍狗一样任其自生自灭。圣人(应效法天地)不有意施舍仁爱,把百姓当做刍狗一样任其自作自息。天地之间,难道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风箱虽然空虚,然而所蕴藏的风却不会穷尽。它鼓动起来就会愈加出风。天地之间虽然空虚,然而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正是由于它的自然造化,才使万物生生不息、绵绵不绝。政令越多越是行不通,还不如持守虚静。道德经 (第六章)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译文: 道至虚无形、变化莫测、永存不灭,可以称为渺冥幽远、奥妙无极的母亲,她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本根。这个至虚无形的道,她绵延不绝、若亡若存,其作用却无穷无尽。道德经 (第七章)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译文: 天地是长久存在着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无私(不有意为自己求长久存在),反而能够长久存在。 因此,圣人效法天地的无私,把自身的位置摆在众人的后面,反而能赢得众人的拥戴而德高望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使自己存在而安然无恙。这难道不正是因为圣人后其身和外其身而不自私吗?换言之,正是因为圣人不自私,所以圣人反而能够因众人的成全而得到无意而求的私利(即身先和身存)。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 最善的人其品格就像大自然中的水一样。水的好品格是善于默默无言地滋润万物而且不与万物相争,自自然然地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地方并且无怨无悔,所以像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道。具有崇高美德的人,像水那样(避高趋下)而善于位居众人之后,不计地位卑低;心境像水那样善于保持深沉宁静的状态;和人结交像水那样善于友好、仁爱而不求报答;说话像水那样守信用;执政像水那样善于做到清正廉洁、公平不倚,并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处事像水那样善于发挥能力并圆通;行动像水那样善于随顺天时、把握时机、合乎时宜。 上善者正是因为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所以便没有过错。道德经(第九章)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译文: 手里拿着东西不断地往容器里装以使其充满,不如适可而止;捶击金属器具以使之锐利,不能长久保持。黄金白玉堆满一大间房子,没有谁能够守藏得住。如果人因拥有财富和地位而自高自大、放肆傲慢,那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事业完成后就谦让退身,这才符合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