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摇篮中的燕翼围,拍摄了客家·民居——固若金汤的场景。站在虎形门罩的大门前,我抬头仰望,眼前的燕翼围如同一块不经装饰的客家大蓝布,从帘杆上垂下来,不仰头,看不到顶,一仰头,直冲天际。我惊叹于它的高度,更折服于它的厚度与深度,其厚重的历史和完备的防御体系,让我感受到了先人智慧与勇气。
燕翼围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经历了370多年的风雨依旧坚固如初。这座建筑采用了麻条石、灰褐色的三合土、错落的青砖和嶙峋的牙子檐,它们构成了整扇墙体。在这里,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故事和历史记忆。
这座古老而坚固的围屋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设计精髓在于用坚实厚度来实现备战备荒、强化防御功能。二、三层面砌火砖、内夹泥砖,是“金包银”砌法,墙厚1.45米;第四层则是火砖并留有过道作为战时来回运动通道。四周环通的小径,便于在高楼上打击百米之外敌人。
除了雄伟壮观外,这里还有许多隐藏在表面的细节,如58个枪眼、二、三层四周布有射击孔口,全面的作战功能,以及两口暗井:水井储存生活用水,旱井用于储藏粮食,以应对战争或自然灾害。此外,还有传声孔,用以辨识身份,以及注水孔,可以灭火预防火灾破坏。
1944年8月,当日军轰炸杨村时,以燕翼围为重点投放炸弹,只留下西北角壁体上的弹痕,但此次袭击未能损及到这座坚不可摧的地标性建筑。
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巨大的财力去建设这样的堡垒?答案就在明末清初那段战乱纷飞的一幕中。当地行踪不定的游寇加上彪悍民风,使得这个地区从古至今一直是不太安宁的地方。而赖福之结合早期避难经历,“高筑墙,广积粮”的古训萌生出建造这样的围屋的心愿,并誓言要用毕生精力保儿孙安稳。
经过27年的努力,由赖福之开始购料筑基,最终由其长孙济斯3岁时完成。这座宏伟建筑不仅仅是一种防御设施,它更是当地居民团结协作精神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象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人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安全且充满希望的地方,而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大家携手合作,就没有什么困难无法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