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围屋故事反复讲述沙坝围的传奇

沙坝围,位于江西省龙南市里仁镇新里村,是一处古色古香的口字形小围屋。它坐落在龙关公路旁,渔仔潭围河对岸,距龙南城区约12公里,因其独特的结构和美观的造型,因此备受瞩目。这座围屋建于清代咸丰元年,由始祖从里仁栗园围迁入至今已传15代。

沙坝围距离龙南城区12.5公里,其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是由5公里外的栗园围分迁而来。该围呈北朝南之式,全长30.6米、宽29米,占地面积约870平方米。整体平面如“口”字形,其中禾坪为居住空间四周环绕,而中间则是居民住房,以禾坪为基准有三层高达8.6米,每层24间房,并设有一层地下室。

四角配备有三层炮楼,每楼高10.2米,为增强防御功能。此外,还有一口水井供居民日常用水及消防使用内墙东、南、北三面设挑廊,即“内走马”,顶楼沿外墙侧设“外走马”,形成完整的内部与外部交通流动。在科学性、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下,这座建筑不仅代表了赣南地区特色,更被2018年3月评定为江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地势较高,它背靠青山门前濂江河每当洪水猛涨时,人们就在门前坪聊天看大水,而男性则守在河岸等待漂浮物品。在这里还流传着关于沙坝围与关西新圍之间姻亲关系,以及为了便利生意连接两者而建造这座聚集点故事。

此外,该区域还有一个关于土匪侵扰的问题,当时为了安全起见,在地下储藏室放置食物,以确保一年的生活供应。而这种设计既满足了储存需求,又充分利用了地形增加了生活空间。此所谓的地道不仅可以作为通风系统,也提供了一定的防卫功能,同时在地下室也可用于养猪或牛栏,有助于保持环境卫生。

尽管规模较小,只能容纳十几户人家,但这座坚固美观的小小堡垒依然拥有完善的居住和生活功能以及较强的防御能力,被誉为典型的赣南方形围屋代表之一,并且是唯一拥有地下通道的一处,这使得它成为赣南众多客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