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兆楼香港客家围屋的守护者今日披上了修缮工人的工作服以坚定的姿态迎接着时间的考验特色民居图片在其身后

榴兆楼,香港秘密大营救的见证者,迎来了它新的修复之旅。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客家围屋,它曾经是秋长茶园村老屋村民小组叶氏族人在清咸丰四年(1854年)建造的。围屋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482平方米,堂屋为三进,其墙壁上有精美壁画和栩栩如生的封檐板雕刻。这座建筑具有四个角楼和镬耳山墙顶部,用以压顶挡风,使其气势更加不凡。

然而,由于其偏僻的地理位置,榴兆楼在200多年中鲜少有人光顾。直到81年前的一次大营救活动,这座被世人遗忘的客家围屋才被重新发现。当时,香港遭受日军侵占,大批文化名人和爱国志士需要转移到内地。在这次秘密大营救行动中,有数百名文化界人士通过榴兆楼安全撤离,其中包括著名作家茅盾、胡风等。

自此之后,榴兆楼再次陷入了沉寂。在20世纪十年代,当地居民陆续搬迁,此处仅剩下作为家族祠堂使用。此后,这幢庇护叶氏族人的传统砖木结构古建筑逐渐破败,但当地村民依旧定期对其进行修补。2019年4月19日,榴兆楼正式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同年9月启动修缮前的勘察工作。

今年惠阳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活化利用本地区红色资源,并完成碧滟楼、榴兆楼等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以实现“修旧如旧”的原则,即消除文物现存病患,同时保证文物真实性与完整性,以便今后的科学传承与活化利用。

工程负责人谢忠旗表示,他们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围屋进行整体修缮,将替换损坏的瓦面、木质构件,并根据建筑布局进行三合土地面施工,以消除文物现存病患并保持真实性与完整性。一旦初步完成整体修缮工作,就能保证文物本体坚固性,同时改善视觉效果,为今后的保护、管理及运用打下坚实基础,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既能够得到妥善保护,又能继续向后代传承,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段历史带来的温度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