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厝的故事:农村一层三合院8万元,传统民居40余座共谱华侨与故里的同心之情
在中国广东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有一个名为前溪新乡的地方,这里是“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所在地,也是融汇了异域风情与传统风貌的多元文化建筑群。这些“华侨厝”不仅是百年潮汕人海外奋斗的见证,更是潮汕人勇于进取、善于吸纳异域文明成果的物证。
前溪新乡,自清初起就有了聚落和社份(聚落),随着族人的繁衍生长,空间逐渐紧张,便向周边拓展,“新乡”应运而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几乎都是旧宅第,大街小巷笔直通畅,是传统灰路的一览无余。每个屋子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布局和建设规模,有“五过间”,也有“双背剑”,还有驷马拖车。这一切,让人仿佛穿越回去,在繁华中寻觅。
现年99岁的陈淦强老人回忆说,这里原来四角六头都设有栅门,每个独立成为村落,以灰路相连或通往外界。这些地方原本就是宅后公田,由陈慈黉父子和乡绅向朝廷申报作为建设用地,然后规划成横直排列的厝地卖给人们建房。“杂菜铺内”就是在陈慈黉说动下率先买地修建的大宅平分,后来又有人跟进。
我们走访了许多这样的老宅,其中最著名的是“杂菜铺内”。这是一落标配双背剑宅第,由四点金主座、双花巷、后包洋楼返照厝四部分组成。据家中的人介绍,这些壁画落款时在戊申,即1908年建成。这两家人合建,一畔叫美合内,一畔叫抱记内,他们祖辈们开设美合号杂菜铺及米行,并且有一定的商业联系,使得他们能共同投资兴建大宅并平分收益。
雕刻技艺呈异彩
走进这些老屋,可以看到木雕石刻丰富,艺术语言描绘出神韵,也流露出建设者的思维和情绪。大门楼肚上遍布雅字,如置身书法展中。而那些门联诗句,如行道有福,与德为邻等,都寓意深远,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教育文化价值观念,还显示出家族成员对于家庭伦理道德要求极高。
至于大户人的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它们上的石门楣和门楼肚上满布锦言佳句吉祥祝语,都来自晚清书法大家之手,无论楷书行草隶篆,都琳琅满目,就像法帖一般精美。
如同历史电影般展示着百年的变迁,而这一切,却始终围绕着修身齐家的主题,不忘规劝子孙后代修身明理格物,用心良苦。此外,那些装饰风格各异却相互烘托的情景,更显出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他们对家族理念坚持不移的心态。在这个充满历史感的小镇,每一处建筑似乎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块砖瓦承载着千丝万缕的人情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