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色在木雕饰件中展现

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客家故事——泥塑艺术家刘沅声的乡土情怀。刘沅声与他的《北联红色故事》大型浮雕相连。在创作2米高的大型深浮雕时,刘沅声展现了他对客家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感情。

2019年6月18日,中国客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特邀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梅州市民间技艺大师刘沅声举办“客家记忆·乡土情怀”陶塑作品展。这是他第二次在该博物馆个人展览,以2007年至今创作的客家风情泥塑系列共69(组)件为展品。近二个月来,每天都有市民前来参观,有不少家庭带着孩子专程观看,将其作为进行客家传统教育的教材。

12年前,2007年的冬季,39件反映客家的泥塑圆雕作品首次在新落成的梅州客家博物馆中展出5个月,这些作品线条粗犷、风格质朴、人物造型生动,让人感受到泥土味和乡土味,一时引起轰动。随后,他一举成名,媒体争相报道。著名雕塑大师潘鹤看过他的泥塑作品后高度赞誉他:“用泥土凝固客家风情,为千秋万代留下。”

通过使用泥土记录渐远去的客家族群生活方式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渴望,刘沅声致力于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 客家的故事。他内心深处有着对客户传统文化深深热爱之心,并且以此为使命,用陶土和立体语言讲述 客家的故事,使得这些被遗忘或正在消逝的人们生命片段得以保存并重现。

除了公共艺术项目外,他还将注意力集中在公共雕塑上,如《渡口之战》,这是一座描绘战士英勇战斗场景的大铜像,它展示了战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而斗争所表现出的勇气与决断。此外,他还创建了一系列其他重要的公共艺术项目,如《送子过学堂》、《磷石之战》等,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当地文化氛围,也增强了人们对于历史记忆的认识。

总结来说,不论是在私人还是公共领域,都可以看到刘沅声通过其独特的手法,用多种媒介如陶器、铜制品等表达他对于历史及社会背景下的认同感,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提升公众对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理解,而这种努力也正被视为一种积极贡献给社会发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