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书法作为世界六种古典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传承,但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和展览具有重要意义,旨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彝文与彝文化。研讨会围绕了五个方面的论题:彝文产生、称谓与概念定义、历史发展、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以及传承与发展应用。
首先,从�6171ke族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始农业到文字的产生看,我们可以看到苏美尔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其后派生出希腊字母等多种民族字母。而中国的苦荞驯化则产生了甲骨文和彝文,这是为什么说苦荞是“人间母,为大;粮食荞为王”的谚语有其深刻含义。在金沙江流域发现苦荞驯化踪迹,是对这一观点的一次实证。
其次,在探讨彝始祖希米遮至阿布笃慕时期约9000年至10800年的历史时,我们不难发现每代以25-30年为一代,每代都有独特的书法风格,这也反映了彜族对文字艺术尤为重视。
再者,对于古彜文构字方法而言,与汉字相同,即象形、指事、会意四种造字法,其中象形法构成了基础。不过,由于自创制以来主要沿袭三种造字方法,因此至今形声组合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接着,对于“韪书”这个称呼,它不仅是一个概念上的内涵,还使得它成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得以承续,并且对未来出现的韪书形式进行了囊括。这对于将韪书从过去式变成活态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界定了韪书即以维吾尔或蒙古等民族使用之外,又包括其他非汉语民族所用之外,以此来体现其跨越性质。
最后,对于史料分析而言,“首届全国愣族文字書展”提出了“愣族文字書法”的概念,而1993年成立的研究会更进一步提出了“愣文書法”。这两次事件标志着现代学术界开始认真地研究并推广这些古老但又活跃存在中的艺术形式。此外,《中国愣文書選》提供了一系列作品实证,使得这些艺术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并欣赏。此类活动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无疑是一次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