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世界六种古典文字之一,彝文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彝族人网(简称Ke)诞生于北京,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创新彝文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及其伴随的“全国彚文书法展览”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会议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此次研讨会围绕五个核心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一是关于彝文产生与发展;二是对“韪书”的概念定义与理解;三是梳理了从作品到理论形成过程中历经多年的历史演变;四是分析了其独特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其艺术价值;最后,五方面探讨了如何将这些传统元素融入当代生活,使之更加实用和创新的应用。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院长曲木铁西教授认为原始农业生产的大约发生在1万年前,这为文字产生打下了基础。苏美尔文字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一种文字,它后来简化为22个字母,并成为东方和西方拼音文字的始祖。这些字母通过希腊字母、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等途径影响到了其他地区,而中国则有自己的维吾尔、蒙古、满洲等文字来源。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向永贵老师指出,在阿布笃慕之前,约有9000-10800年的时间用于记录这一段历史。他还提到,每代以25-30年计算,一共有360代,因此每代大约持续时期较短。而刘云副研究员则解释说古彷威意象”,即象形图画刻符,是一种表意方块体文学,其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以及假借,但由于没有大量使用形声组合,所以至今形声字并不常见。
王明贵研究员认为选择“韪书”作为总称使得其概念得到深化,同时也能包含更多未来可能出现的形式。此外,他还对其界定,即以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线条组合形式作为主要内容,并且由此构建了一系列相关观念及理论。
就一般意义而言,从《汉语大词典》记载,可以追溯到唐朝初期已经有人提出过类似概念,但真正提出了“彷威意图”的概念是在1992年首届全国 彷威族 文字书法展上,而关于“韪書”的正式提出,则是在1993年成立的 “ 彷威 文 学 研究 会”。之后,由于一些学者如李乔罗正富等人的工作,该术语逐渐被接受并进入学术范畴。
在结构形式方面,刘云认为对象形图画刻符既是创制出的起点也是追求上的目标,让文字拥有图画般美感,让诗意充满其中,这样的特色让它显得特别。同时,它们设计考虑生理规律,使写作顺手自然又美观,不但符合人们习惯,而且符合科学原则,从而使之成为一种既实用又科学可行的人类工具。此外,他们还蕴含丰富内涵,不仅注音符号,更透露着不可替代的情感价值。
卢拉伙老师从不同角度分析说:“objection to unity, form implies beauty, structure is beautiful, use of pen is beautiful, full range of atmosphere is beautiful.”麦吉木呷老师和阿牛木支教授则强调结合结体布局间架才能写出更具艺术性的作品,并提出了十余种不同的笔迹类型,如上下左右、中下的安排方式,以确保作品整体协调一致,为读者带来视觉冲击力。此外,他们还强调需要注意粗细轻重力的平衡,以及整体效果,以达成最佳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