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书法作为世界六种古典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传承,但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此,全国彝文书法理论研讨会和展览具有重要意义,旨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彝文与彝文化。研讨会围绕五个方面进行交流:彝文产生、称谓与定义、历史发展、结构形式与审美特征,以及传承与应用。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曲木铁西教授认为农业的产生是文字出现的基础。苏美尔文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它后来简化为22个字母,影响了许多其他语言系统。而苦荞驯化导致了甲骨文和彝文的出现,这也是为什么“人间母为大,粮食荞为王”的谚语流行于彝族中。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向永贵老师提到,每代以25-30年为一代,从希米遮至阿布笃慕(六祖分支)共传360代,其前史约有9000-10800年。这段时间内,他们使用刻木记事—图画刻符—象形文字—表意文字—音节文字等多种方式记录信息。
刘云副研究员指出古彝文采用表意方块体造字方法,与汉字相同,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及假借法。此外,他解释了象形法是构建体系基础,而非汉字那样,有独体组合或部件组合。在形式上虽然存在差异,但都追求诗意之美,让文字如同图画般生动。
王明贵研究员认为“韪书”是较恰当称谓,以此命名使概念内涵得到深化,并对未来 形式提供囊括,使其从过去式变成活态概念,将持续整个历史过程中存续下去。他界定了“韪书”主要指以一种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线条组合形式——即作品,以及相关观念及理论作为欣赏对象或指导对象。
李乔序言提出了“也可以成为艺术品”的说法;罗正富序言中也使用该词;而《中国彜 文选》则首次正式形成概念。这本选集结合展览,为实证提供了作品层面的实证。随后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明清时期的《明清韪书汇辑》、《韪书字帖》,使这一概念得以确立并扩展。
卢拉伙老师认为 韪书具有对立统一美等多重审美特征。而麦吉木呷老师和阿牛木支教授强调创作时结合结字等结构元素才能写出更加精致且美观的手迹。此外,还有圆九种基本结构,可以通过粗细力度整体相结合来提高作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