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孝道精神从传统物品看民俗形成的深度

摘要: 客家人的孝道精神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一部分,是客家人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到了影响和规范人们的意识,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良好、积极作用,成为客家人文化精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孝道精神其主要体现在尊长,其次是不辱,再次是能养等几个方面。尊长,是以孝敬父母为起点,推广为睦姻睦族,进而为民族尽大孝,为国家尽全忠。体现在对长辈祖先尊重、敬爱上,一方面是追源溯本,感恩戴德,即使离开了家庭到异地甚至远涉重洋海外,在外都是节衣缩食,积聚银两,从万里之外寄回财物,使长辈在故里乡间,不感寂寞心灵不觉空虚。即使长辈百年归天后总是以建母亲堂、念祖亭,或建贤母桥、怀祖路等形式,以寄托对先辈的怀念;另一方面树立和谐文明良好模式,使每一家每一户都能有一个维持的精神力量永远和睦欢乐,并以此相辅相成地促进社会安定与民族团结。

不辱,就是不玷污自己,不作称霸一方之事,即使是一生持躬处世,都要光明磊落,不使长辈父母蒙羞。能养亦是菽水承欢晨昏定省,使堂上能生活安定欢畅舒心,无忧无虑去享受儿孙天伦之福颐养乐融天年。在这三者的关系上既有区分更有联系,以尊长不辱为目标,从能养做起时至今日客家人始终以“孝道”的君子形象出现在中华民族之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尊孝精神产生受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深刻影响悠久中国历史和优秀传统美德不断注入逐步扎根完善。此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学崇奉孔子学说提倡礼义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观念。客家人原本中原汉族崇拜儒学思想,如《增广贤文》中的千经万典 孝义为先妻贤夫祸少 子孝父心宽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个个贤 父子和而家不退 兄弟和而家不分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钟粟?《三字经》中的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人之伦父子恩 孝通经四书熟 扬名声显父母 等这些观念上。此外还受到道家的思想影响如老子的《道德经》调整人们及个人同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特别善与恶正义非正义公正偏私诚实虚伪思想都与孝有较普遍指导意义二是在战乱灾难迁徙过程中认识到祖先担当国家的主心骨作用尤其国家兴衰成败于他们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劳苦肩负重任顶梁柱作用形成可敬可亲可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