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代表人孙思邈医术精湛心怀大爱

道教代表人孙思邈,医术高明,心怀大爱。南北朝至隋唐间,他以阴阳、推步(天文历法)、医药无不精通。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的思想,为后世尊崇的医学经典。这份文献强调了医者必须具备两个品质:一是精,即要求医者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和技艺;二是诚,即要求医者拥有高尚的人格修养,以同情病痛之苦,发扬慈悲为怀的心。

《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他自幼聪慧过人,从小就开始学习,并在洛州总管独孤信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在周宣帝时期,他隐居太白山,但在隋文帝辅政时被征召为国子博士。他拒绝接受官职,只愿助力于圣人的出现。当太宗即位后,他再次被召入京师,被赐予爵位,但他依然坚持辞谢。最终,他得到了良马和鄱阳公主邑司作为归宿。

然而,《旧唐书》中的一个矛盾记载引起了一场关于孙思邈年龄的一个古老谜团。据说他自称开皇辛酉年出生,那时候只有辛丑年,而没有辛酉年,这意味着他应该是在西魏大统七年的公元541年出生的。如果按照这个时间线来看,那么当魏征奉诏修五代史时访问孙思邈,就像目睹一样,这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确是一个活跃于南北朝时期的人物。

至宋徽宗时期,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道教则尊其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医大圣”、“药王孙大真人”、“开元普度天尊”、“感应普救天尊”等。此外,还有许多奇迹与传奇围绕着他的名字,如擅长回生之妙术、开启菁华之门等,让后世敬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