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道家医药学家的代表人物,以其对阴阳、推步(天文历法)和医药的深厚造诣闻名。他的《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中提出“大医精诚”思想,这是关于医学伦理的重要文献,对于学习医学的人来说是必读之作。他认为大医必须具备两种品质:一是精,即要求医者具有精湛的医学技能,认为医学是一项极为细致微妙的事业,需要学习者博览众书、勤奋不懈;二是诚,即要求医者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用同情心去感受患者的痛苦,发扬慈悲为怀的心态,并愿意救治所有灵魂中的苦难,不仅不能为了个人成就或名利而自满,还要避免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盘剥他人。
孙思邈以其崇高的醫德,被后世尊称为“药王”。据《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他出生于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从小就显示出了非凡才能。周宣帝时期,他隐居太白山,但在隋文帝辅政后被征召担任国子博士,因病辞职。在太宗即位后,他再次被召见,被赐予爵位,但他坚决辞绝。直到宋徽宗时,他被敕封为“妙应真人”,在道教中则尊称他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医大圣”、“药王孙大真人”等尊号。
然而,《旧唐书》中的记载存在矛盾,使得关于孙思邈年龄的一个谜团持续至今。在该书记载中,孙思邈声称自己是在开皇辛酉年(公元541年)出生的,而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他已过百岁。此外,该书记载还提到魏征等人在修撰五代史时曾访问过孙思邈,并且像目睹一般了解了历史事实。这意味着如果按照这个时间线计算,孫思邁应该活到了西魏的大统七年,也就是公元541年的辛丑年。如果他的确出生于此,那么他将无法与独孤信同时生活,而且也无法参与魏征等人的访谈。最终,《旧唐书》记录下了孫思邁於永淳元年逝世,即公元682年的奇迹——遗体保存完好,没有变坏,这让当时的人们感到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