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见 孙思邈,南北朝至隋唐间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于阴阳、推步(天文历法)、医药无不善。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提出“大医精诚”的思想,是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其中认为大医必须具备两个品质,第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以其崇高醫德,被后世尊为藥王。
《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孙思邈,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也。七岁就学,大诵千余言。弱冠,便谈庄、老及百家说,并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他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召他为国子博士,他称疾不起。他曾谓亲友:“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我方助之一济人。”及太宗即位,将被召诣京师,但他容色甚少,因此未被授爵位。他又在显庆四年拜谏议大夫,但仍然坚辞。此后,在上元元年辞疾归乡,被赐良马和鄱阳公主所赐土地。
当时知名士宋令文等对他表示敬意。在《旧唐书》中有一段记载引起了关于孙思邈真实年龄的一个千古谜题,其中提到开皇辛酉岁生,但实际上只有辛丑年,没有辛酉年,这使得他的年龄成为一个问题。不过,《旧唐书》记载他寿终141岁,并且在永淳元年去世,即公元682年。
他的作品包括注解《老子》、《庄子》,撰写了三十卷的《千金方》,以及其他几部著作。在宋徽宗时,他被敕封为妙应真人,并在道教中被尊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 医 大圣等称号。这一系列成就使得孙思邈成为了医学和道教领域中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