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新道家的代表人物具大医精诚之心

孙思邈,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以其崇高医德,被后世尊为“药王”。他不仅在阴阳、推步(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在医术上提出“大医精诚”的思想,这是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两个关键品质:一是精,即要求医者必须有精湛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二是诚,即要求医者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用以感同身受患者之苦恼,并发愿救治所有生命。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孙思邈生于南北朝至隋唐间,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过人之才,能谈论庄子、老子及百家学说。他曾隐居太白山,不久被召为国子博士,但他却以病辞职。当太宗即位,他再次被召来京师,却又因年幼而不愿接受官位。最终,他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拜为谏议大夫,但仍然坚持辞让。在晚年的生活中,他继续撰写了多部著作,如《摄生真录》、《枕中素书》等,影响了后世。

然而,《旧唐书》的记载中关于孙思邈年龄的一个矛盾部分引起了人们对他的真实年龄的一个千古之谜。据记载,孙思邈自称开皇辛酉岁(公元541年)出生,而当时的人们则认为他数百岁。这使得人们对于他的确切年龄存在争议。

尽管如此,由于他的贡献和卓越成就,最终被封为“妙应真人”,并且在道教中尊奉为“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醫大聖”、“藥王孫大眞人”、“開元普度天尊”、“感應普救天尊”。他的智慧与慷慨精神,被后世传颂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