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真仙体道通鉴第三十七卷:探秘道家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
酆去奢,隱居處州嵩陽縣安和觀。觀中有卯山,相傳張天師及葉靜能皆居此山修道。去奢慕前事,登其山結庵以居。後觀中道士相率山下居,人為構屋及造堂殿,設老君、張天師像及葉靜能真影。
有一方石,闊二丈餘,可坐之上,有神人指示可得張天師斬邪劔二口並丹藥。在此石下,可取之,但須勤修無怠。一日神人送劔丹於去奢,以三年時間得成。
藍采和,不知何許人也,每行歌於城巿乞索,其機捷諧謔,如狂非狂。周遊天下,即斑白見之,其顏狀如故。
張果隱於恒州條山,一白驢日行數萬里,其貌若六七十許。他曾侍中時期生堯丙子歲,並曾侍從漢武帝元狩五年畋于上林獲一大鹿,此鹿已滿千歲。他曾用銅牌誌左角下,並記載開崑明池至甲戌八百五十二年。此事唐太宗、高宗均徵之不起,而則天皇后召出山而死。
許宣平新安歙人,以隱居城陽山南塢三十餘年。不知服餌,只見不食,其顏若四十許人。他負薪賣酒,每醉便行騰騰歸去吟詩云:「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等多首佳詩。此事李白聞之嘆為仙人詩,但終未遇面。但後來其庵被野火燒毀踪跡盡失。
以上故事雖異常奇特,但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屡見不鮮,是對當時文化與信仰的一種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