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端午节风俗国庆节活动中的人物场景

在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中,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不仅保留了中原传统的习俗,还融合了本地土人的特色,如作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这些独特的习俗共同构成了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端午节。

五月初五,即端午节,这一天起初被称为“仲夏”,因为“五”与“午”在古代汉语中通用,所以也被称为“端五”。然而,在赣南地区,客家人则将这一天称为五月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出阁的闺女会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

除了家庭聚餐之外,赣南客家人还有一项重要仪式,那就是祭祀土地神。这是因为他们相信土地神是保护神。在端午这天,他们会摆上猪头、鸡、鱼(均是熟食)以及3饭、3双筷子和3怀酒,并点燃香烛席地而跪,为的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家的安好以及生产丰收。现在很多人已经简化了这一仪式,只是在自家门口点三枝香以示祭祀,或在庆祝端午的餐桌上多添几双碗筷和椅子,以寄托对先人的敬意,这体现了客家的崇拜祖先观念。

此外,在端午期间,许多地方还有其他习俗,比如制作艾饭。每当过年前夕,每个家庭都会从野外采集各种用于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艾饭。常见于这种做法的是使用艾草、麻叶、鸡矢藤白头翁及枸杞叶等草药,将它们洗净去梗煮熟后拌入预先浸透过滤干糯米(加适量大米)中,用碓舂成米团并加入红糖拌匀制成块蒸熟即可。这一饮食习惯源于农历五月,是所谓恶月时期,因为那时易患疾病,而这些草药几乎都有去湿热除百毒等治病功能,而且正值出产这些草药季节,因此形成了这样一种饮食习惯。

在此背景下,一句著名的地方谚语说:“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箱”,意味着吃完粽子的日子,就可以收起御寒衣服放进箱里了。而且由于这个季节由春转入夏,加之粽子的特殊历史意义,它们成为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关于雄黄和菖蒲的大量记载,其中雄黄据《本草纲目》记载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但其副作用亦然,因此尽管仍有人采用,但一般已不再作为主要手段来避邪防疫。

最后,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民间传说,比如悬挂葛藤,也是一种驱邪的手段,有些地方认为它能避邪去病,其实质上的目的还是为了驱逐害虫。但无论如何,这些风俗都是一个家族共同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的结果,它们对于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文精神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