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端午节风俗复活节英名下的客家人端午庆祝情景

在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眼中,端午节不仅保留了中原传统的习俗,还融合了本地土人的特色,如作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这些独特的习俗共同构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端午节庆典。

五月初五,阳历日期,即是端午节。在古代,每月初五都可称“端午”。如《太平御览》载:“仲夏端五。端,初也”,古代“五”与“午”通用,因此称为“端五”。

赣南客家人则将这天称作五月节,他们按照客家惯例,在闺女出阁时都会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这一习惯体现了对家庭和祖先的深厚感情。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以及过年期间,赣南客家人都会前往祭祀土地神,因为他们认为土地神是保护自己的神灵。在这特别的一天,也不会例外。

祭祀仪式通常包括猪头、鸡、鱼(均为熟食)以及3饭、3双筷子和3怀酒,一起点燃香烛席地而跪,以求土地神保佑全家的安好、生产丰收等事项。此外,现在许多地区简化了这一仪式,只是在自家的门口点上三枝香以示祭祀。

在庆祝端午節時,不乏多添几双碗筷椅子於慶祝餐桌,以寄望先人的保佑,這充分體現了客家族群對祖先崇拜的濃厚情感。

此外,在这个季節,有另一些特别的情形发生。在过完端午前夕,每个家庭都要从野外采集各种供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艾饭。常用的青草药有艾草、麻叶、鸡矢藤白头翁枸杞叶等,将需要的草药洗净去梗煮熟后拌入预先浸透过的大米中,用碓舂成米团再加入红糖拌匀制成块蒸熟即可享用。这份饮食习俗源于农历五月被视为恶月,当时瘴气最盛,是人们容易患病的一个时期。而这些制作艾饭所用的青草药几乎都具有去湿热除百毒治病功能,而这个时候正是它们产量较高,因此形成了一套饮食习惯。

还有一个关于粽子的故事,它们与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关。当唐末农民起义进入闽粵赣地区时,有妇人背侄牵儿路遇黄巢。黄巢见她背年长小孩而携年幼者而行,便问其原由。她不知问者是黄巢答道:“听说黄巢老爷旦夕即到此处百姓奔走,此年长者为我的侄儿父母双亡实在可怜恐为黄巢抓去血脉中断故背负。此年幼者为我儿故牵着走路。” 黄巢嘉奖其贤惠于是告诫妇道:“大嫂,不用害怕,我就是黄巢,我们不杀穷人好人的。你赶快回去挂葛藤于门为标志即可避祸。”于是村里男女因得不死悬挂葛藤于村坑路口。一村男女因得不死。此后一传十十传百许多难民靠着悬挂葛藤保住性命。那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于是每逢这天家家都要在门楣上挂葛藤既褒扬那位好心肠妇人也纪念保护穷人的黄巼。这便是今日客族竖立葛条之由来。

还有一种写符贴于门上的习俗,每户皆以珠笔书写"勒令"二字及类似文字贴于门或墙上,这是一种驱邪避灾的手段。在过去,由于仲夏带来了各种害虫,所以人们会使用这种符咒形式来驱逐鼠蚁蚊虫等害虫,并且相信能有效防止疾病发生。

最后,还有一种洗花草浴的习俗,在这一日,全家族会一起洗一种特殊水澡,这种水澡被认为可以清洁身体并保持健康。此举象征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排除所有疾病,从而维持健康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