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端午节的劳动节习俗在人物身上展现
在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中,端午节不仅保留了中原传统,还融入了本地土人的习惯,如作艾饭、挂蒲和艾、香草烧汤沐浴等。这些独特的习俗共同构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端午节风俗。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古代“五”与“午”通用,所以称为“端五”。赣南客家人则称之为五月节。在这个日子里,出阁的闺女会挑上粽子和其他食品回娘家看望父母。而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以及过年时,客家人都会前往祭祀土地神,因为土地神是他们的保护神。在端午这天,他们也会举行祭拜仪式。
现在许多人简化了这一仪式,在自家门口点三枝香作为祭祀。此外,在庆祝端午那天的餐桌上,也常有多双碗筷和椅子,以示先人们也在一起同过節日,这体现了崇拜祖先的心理。
除了这些习俗,制作艾饭也是一个重要部分。在端午前夕,每户都要采集各种青草药,用来制作艾饭。常用的青草有艾草、麻叶、鸡矢藤等。这套饮食习俗源于农历五月被认为是恶月,而这些药材大多具备去湿热、除百毒等治病功能,因此被用于这种特殊季节。
还有民谚:“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箱”,意味着吃完粽子的那些日子,你就可以收拾冬衣放进箱里了。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气候从春转向夏,而粽子与此季度紧密相连。粽子的文化起源于北方而传至南方,与文化重心移动有关。
在做粽子的过程中,不仅讲究味道,还有独特的手法,比如用泡湿的叶包裹糯米,然后蒸熟。此外,有些家庭还会加入各种馅心,让它更丰富多样。这种米制凉食既美观又健康,对身体也有清热降火作用,因此非常受欢迎。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区仍然保持使用雄黄酒进行驱虫和避邪活动,但随着科学知识普及,现在已不再流行。但一些地方仍旧用艾条蘸雄黄酒洒在地上,以杀菌驱虫。不过,由于雄黄含砷对健康危害巨大,现在已经禁止饮用雄黄酒或接触直接暴露其粉末以防止中毒。
另一方面,将菖蒲悬挂门楣或堂内,也是一种避邪去病措施,并且据说能驱蚊蝇虫蚁以及净化空气。不过,这并不限于某个特定的宗教信仰,它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一种集体记忆中的行为模式,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依然有人继续这样的传统做法。
最后,没有忘记写符贴门上的风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有人书写“勒令”二字并附带一些文字,如“鼠蚁蚊虫一切尽消除”,然后贴在门楣或墙壁上,这种符咒形式被认为能够抵御害虫侵扰,同时也是对道教张天师的一种敬意,因为他是他们祭祀中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