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的秘密
在古代,重阳节被赋予了许多神秘和寓意丰富的意义。从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到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中的神异故事,这一天似乎总是伴随着避邪除灾、享受自然美景和山林之乐的活动。
据说,在重阳这天,要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这不仅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风水、避灾的心理,也说明了这一天与山林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
到了明清时期,这种登高习俗更加普遍化。北京地区的人们会提壶携楹,出都登高,或去南京寺、陶然亭等处远眺,或去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北部地方欣赏秋色。这不仅是一种消遣娱乐,更是一种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些贵戚富家则会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大吃大喝于山上,他们甚至还架起幕帐、大桌子,大摆宴席,让宾客尽情欢笑。而慈禧太后也每年都会在北海东桃花山上举行盛大的野餐聚会。
关于重阳节“辞青”的习俗,有不同的说法。一方面认为它源自古代对山神崇拜,以求得长寿;另一方面则认为这是农民们采集野果和药材的一种象征性活动。无论如何,这一天似乎总是成为人们与自然世界亲近的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放松心情、寻找灵感的地方。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重阳节上的登高活动,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实践,更是一段历史悠久而又充满诗意的岁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是否也能找到时间,从繁忙中抽身,一同走进那片绿意盎然的大自然,为自己编织一个属于自己的“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