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古今并蒂花,百年的砖千年的土
福建客家土楼,源远流长,从宋元时期开始萌芽,在明代早、中期的发展中逐渐成熟,最终在明末、清代时期达到巅峰,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更是会呼吸的房子,是生态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11月14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智在匠心》,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以及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松生的故事。徐松生不仅是在福建客家土楼中长大的,他更是与这座古老建筑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到后来自己独立掌握技术,每一个工种的手艺都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汗水。在他的口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每一砖一瓦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智慧:“务实是我们的格言,勤奋是我们的本质。”
2007年,“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2008年,中国“福建土楼”正式成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份责任,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历史见证者。
作为这个行业的楷模,徐松生说:“我要用我的毕生所学去修缮和保护这些古老的土地。我要让它们焕发原有的面貌与生机。”尽管他已然白发苍苔,但仍然坚守在第一线,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祖先留下的文化根基。
今天,当我们走进那些年代久远却依旧温暖如初的客家土楼时,我们仿佛能听到那里的风声,那里的泥 土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那里的人们用他们的心血书写着历史。这种奇妙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不是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百年的砖千年的泥”,凝聚了所有人的辛劳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