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我的前辈杜帷宏的足迹,仿佛置身于那段历史的长河之中。杜帷宏(1912—1990),其出生地在遥远的记忆中成为了一个谜题,而他的学术探索,却留下了他人难以复制的印记。
早年,我追随师傅余长腿,在青岛的崂山太清宫接受修行。那时,我还只是一个渴望知识的小道士,但在那里,我开始接触到《周易》的奥秘,以及中医和外丹学这两门深奥而神秘的学科。在上海白云观,我有幸遇到了刘圆清大师,他对我的传法表示出了极大的信任。而西安八仙宫,则让我得到了商明的大师指导,继续深入研究《周易》。
1983年,我选择了陕西省太白县青峰山道观作为我的归宿,那里是我精神世界与自然界完美融合的地方。我沉浸在道教义理的海洋之中,与来访者分享着我对道教文化的热爱。直至1986年11月,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当选为省道教协会理事,这是对我多年的努力和贡献的一个认可。在1990年离开这个世间之前,我已经完成了一系列关于古籍注解的手稿,其中包括《玄门易道》、《道德经注解》、《南华经注解》、《鬼谷子注解》以及《老子古碑字注解》。
当我离去后,我的学生们没有忘记他们老师的情谊与智慧,他们发起成立了“ 杜帷宏道长学术研究会”,致力于搜集、整理并研究那些珍贵的手稿。其中,《老子古碑字注解》的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杜帷宏先生的一生,也让他的精神得以流传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