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1年,杨庆堃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宗教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资料的不足。尤其是在地方志文献中蕴含的宝贵信息尚未被充分挖掘。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虽然有了更多关于各省市宗教史的研究,但对地方志中的佛道教文献仍然是探索的空间广阔。
"国有史,地有志" 是中国悠久传统的一部分,这不仅体现在《周礼》中,更见于郑玄注解。这意味着地方志文献对于理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然而,无论是《大藏经》还是正史,它们往往只提供了寺观的一个简要描述,而实际上,每座寺观都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人物、思想和历史事件。
例如,韩明士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对宋代天心派兴起及其传播进行了深入分析。他通过江西华盖山为中心探讨这个问题,但华盖山之外其他地区也参与其中。天心派法师如道元妙宗、邓有功等人,他们分别在抚州、洪州、江州等地行法,这些地区的地方志文献对于理解他们和他们所代表的事物至关重要。
尽管如此,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是像韩明士这样的学者,也只能依赖有限数量的寺观志和山志来补充其研究。此外,还有一些重要但未被记录详细的地方性寺观,其历史记载则需要从更广泛的地方志文献中寻找。
地方志中的寺院资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单一地点的情况,而且还能揭示整个区域或相关联区域佛教或道教发展历程。在对不同教派兴衰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时,这一点尤为关键,如美国学者韩明士对宋代天心派兴起及其传播机制的探究。
如果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利用这些资料,将会为我们的理解带来更加全面的视角。这将是一项巨大的工作,因为每个县城都可能拥有自己的寺院记录,而这些记录才是真正了解当地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及文化交流机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