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泾流,浊流也。不辩牛马,水大岸远而见不明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於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者,目迷茫之貌。若者,海神名。
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我非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我非至吾门则殆矣。我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虚者,大地所见空处。大江不可以语於小溪者笃於时也;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束於教也。今尔出乎涯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一,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一,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知变,而水旱不知此。此其过江河 之流不可量数。而我未尝以此自多,则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在山间。此其比四海在天地间,不似礨空石穴在泽间乎?中国在世界间,不似稊米一仓内乎?
人众九州生养食物通行,有一等焉。在世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是谓仁人志士所忧任事所劳尽此矣。
故言:“道人弗闻,小德不得,大德不得。”约分极了。
故言:“大人行,无害于人,无多仁恩。”动无求利,“鄙贱门隶”。货财争,“鄙辞让”。作事资藉“鄙力”。役使趋利“鄙贪污”,亦皆是如此。
故言:“大人行,与俗殊,无僻异。”凡事从众,“ 鄙佞谄”。“性命”相反,则物各成耳。
故言:“盖师是无非。”师治无乱,为学心要,是以失得同耳。但学问终究不能达到自然常理的境界,因为它总是在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和应用,但这并不是真正了解自然常理,只能说是一种近似或类似的理解罢了。这就好比把一个圆球放在平坦的地面上,用直线去解释它的形状,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直线无法完全表达圆球的全貌。但我们仍然试图这样做,并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接近那样的理解方式。
河伯说:“那么什么叫做‘外’?什么叫做‘内’?”北海道回答说:“牛马四足,那就是‘外’;落马首穿牛鼻,那就是‘内’。”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没有私欲的人才能成为君主,没有私福的人才能成为祭祀,没有私意的人才能成为国家领导人。这就是没有偏执,也就是最好的状态。你看这个问题,就像孔子说的那样,将所有的事物都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然后再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这样就能够达到一种超越一切偏执和固守传统习惯的心态,让自己更加开阔和自由。
然后他继续说道:
“因此,我们应当追求那种超越一切个人欲望、情感以及传统观念的心灵境界。那样的境界,就是能够看到宇宙万象中的普遍规律,而不是被个别事件或想法所困扰。”
接着,他又谈到了如何处理各种不同的情况:
“当你遇到一些事情,你不要急着去判断它们是好还是坏,而应该先冷静下来,看看这些事情是否符合宇宙的大法。如果它们符合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接受它们,即使它们可能会带来一些痛苦或者损失。如果它们违背了宇宙的大法,那么即使他们给你带来了暂时的安宁或者快乐,你也不应接受。”
最后,他强调了一点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放弃那些我们认为对我们有益的事情,同时也不要因为害怕失去某些东西就紧握住它。这是一个非常艰难但又非常必要的事情,它需要很大的勇气。”
正如他之前提到的那样,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都应当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把握住机会,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的根基是什么,以及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头脑,一旦发现某件事并不符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立即放手,从容前进,这样才不会被任何短暂的情绪波动所左右,更不会因为恐惧或贪婪影响到我们的决定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