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现代的语境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被重新审视。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者通过解构来挑战传统的宏大叙述,他们认为科学、宗教和理性主义传统都是需要质疑的“宏大叙述”。这些叙述不仅无法完全阐释自身合理性,而且社会中为其辩护的各种机制正在逐渐衰落。这一“合理性的危机”促使后现代主义者提出,将科学世俗化,以实现对科学本身实质意义上的解放。
另一方面,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倡导一种不同的方法,即以怀特海过程哲学为基础,建立新的科学与宗教关系。在这种观点中,“自然返魅”意味着超越现代科技异化带来的问题,同时拒绝虚无主义。建设后的世界观旨在实现(前现代)宗教—(现代)科学—(后modern)科+神论这样的辩证统一。
尽管后modern理论尚未形成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一致意见,但它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这一主题重要启示。历史上,这两个领域之间有四种基本模式:对立、无关、对话和整合。在考虑到具体语境时,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这些模式。
语言分析是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关键,它揭示了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复杂性,使得讨论从普遍世界观转向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建构。这是一种基于地域文化价值进行建构的社会现象,而不是简单地反映某个地域或文化之值。
通过摒弃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一些后modern思想家提出了寻求解决矛盾的“视域融合”的概念,从而参与到批判性反思中,同时尊重各自领域完整性。此举借鉴近代自然神论者,在一个新的共识平台上达成全面的整合,并克服了传统有神论假设以及唯物实体假设所造成的问题。
总结来说,虽然postmodern理论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存在过于简化之处,但它揭示了复杂性的多样性并试图克服极端立场,对此我们应该持开放态度。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无论是作为物质力量还是精神力量,科学都具有超越任何单一文化传承意义的事实价值,这对于人类文明至关重要。而且,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仍需寻找跨越差异共享认同基础,这正是我们重新思考科&信义关系的一个重要动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