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循本卷之八:帝王悟道,九字真言后果的人物考验
此篇为帝王所用,帝王若能悟此,便是古代智慧的体现。故内篇止于此。啮缺向王倪提出了四个问题,但未能得到答案。啮缺得知后大喜,并将消息告诉了蒲衣子崔云,他随即披上了衣服。
蒲衣子问:“现在你才明白这些吗?”有虞氏虽然能够以仁心融合众人,但并未离开尘世。而泰氏则在自然中安静无为,有时把自己当作马,有时当作牛,它们对事物的理解和信念非常纯净,却也从不踏入尘世的泥沼。
有虞氏以仁心吸引人,与之结盟而得人归附。不过,这种方式比起非人的状态更容易产生矛盾,因此说“未曾离开非人的境界”。同样地,上古的泰氏,在自然中生活,无所作为,有时候自认为是马,有时候自认为是牛,不给事物定名,只因为它知道事情的本质而且信仰深厚,不像有虞氏那样依靠仁心去赢得人心。但这并不是他们故意要这样做,所以说“还未踏入非人的境界”。
肩吾遇到了狂接舆,狂接舆问他:“为什么在日出的时候还要说话呢?”肩吾回答说:“我告诫那些君主,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典来治理国家。”
式义提出了一些标准,如果没有遵守这些标准,那么人们就会被淹没,就像凿河一样难以成就,就像蚂蚁负重山一样无法承担。这说明圣人的治国之道,是正己之后再行,而不是外在于己身的事务。
圣人治国岂不就是外在于己身?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保持了天赋本性的内在状态,用正确的心态去行动,然后确保自己能够完成这一切的事情。
就如同鸟儿高飞避开网罗与箭矢,鼷鼠挖洞躲避熏烧,就算是一些无知的小虫子知道逃避困境,更何况人类!如果君主想要用法规来统一全国,那么人们都会逃跑,因为连鸟儿和鼠类都懂得躲避危险,更何况人类!
天根游历至殷阳,最终到达了寥水边上,恰好遇见一个不知名的人询问他:“请问你怎么治理天下?”那个人回答说:“不要。”你的身份卑微,你有什么资格提这个问题?
这句话表明他的提问让别人感到不愉快。予(作者)准备与造物者一起成为一个人,当厌烦的时候,又像是轻巧的小鸟般飞离六极之外,前往没有什么存在的地方,以居住在荒野之中。当你又如何可以感受到我的心里对于治理天下的感动?又或者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无名的人回应说:“你的思想平静地融入淡泊,你的情绪跟着自然变化,没有私欲。你因此治理好了天下。”
阳子居见到了老聃,说有一位强壮、勇敢、敏捷的人,一直坚持不屈。他精神清晰透彻,对待一切事物都是明亮通晓。他学习道德修养从不疲倦,可以比喻为明王吗?老聃回答说,这样的行为属于圣人才会有的水平,但是普通人才会劳累筋骨、担忧心理,因为他们过分追求技艺和知识,从而陷入困境。
然后故事继续讲述了关于山川草木的地文,以及生物萌生、安静无动摇等景象,比喻为杜德机,是一种闭藏自身力量,不显示出来的能力。而《度人经》描述的是一种超越语言文字的完美世界,没有浮动的云彩,也没有污染的一切,这正是杜德机所处的情况。此刻列子已经开始领悟到这种高层次的心灵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学会如何通过自己的内心找到平衡和谐,而不是依赖外部世界提供指导或认可。这是一个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的心路历程。在每一次探索结束之后,都会有新的疑惑出现,让列子的旅程永远充满挑战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