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循本卷之十六引雷诀手势在社会中的应用

秋水到来,百川汇入河流。泾水之大,两岸边际之间,不分牛马。泾水,是浊流。不分牛马,是因为水势浩大,岸边遥远,看不清也。于是河伯自得其乐,以天下美好为己有。在顺着河流东行,直至北海,那时他面朝东看,不见河的尽头。那时河伯才转过脸去,对着海望洋而叹。

望洋,就是目迷茫然的样子。如果是海神名叫若。

他说:“世间传言,有一句老话,说听闻了许多事,但认为没有比我更好的,我这就是说的那句话。但从前我听说少仲尼轻视伯夷的义,这让我不信,现在看到子孙后代难以继承,我就不会再相信了,只是如果不是进入你门庭揖礼的话,我就要被大家嘲笑。我现在出生在边缘,看着大海,现在才知道自己如何可笑,可以和你讨论大道理了。”

北海若对他说:“井蛙不能谈论海洋,因为它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虚空也是如此,它只看到井中所见到的空隙。而夏虫不能谈论冰,因为它太依赖季节;曲士不能谈论道路,因为他们受教训束缚。而你现在站在涯涘上观察整个大海,就知道你的不足,你将可以与我讨论真正的大理。”天下的水,无一比得上 海:万川汇入,它不知何时会停止不满;尾闾排放,它不知何时会结束不虚。这一切春秋无常,而水旱也不知,所以这比江河的流量,更不可数计。而我从未以此自夸,也只是把自己放在天地之间,与阴阳相应,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木在高山一样。当还能看见一点点的时候,又怎么能多余这些呢?计算四海之所以在天地间,也不同于礨空石穴在地下吧?计算中国之所以在世界里,也不同于稊米在仓库里吧?号称物体数量如同星辰一般,而人却只有一个位置;人又居住九州,只吃谷物生长的地方,用车辆通行的地方,人又只有一个位置,这样与万物相比,又好像豪末仅仅存在于马体中吗?

五帝连绵不断,三王争斗不息,仁人忧虑,不断劳累,这些都到了这个份上了。伯夷辞让作为名词,仲尼用来形容博大的意思。此处自夸又不过尔尔,如同向往平静潺潺的溪流吗?

河伯回答说:“那么,如果我把自己想象成宇宙中的微尘,却觉得自己很伟大,可乎?”北海道若回答说:“不是。”因为事物无穷变化,无始无终,没有固定的界限,因此人们只能通过比较有限的事物来理解它们。但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知识是否足够,我们的人生是否短暂,我们究竟了解多少,一直追求那些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最终还是无法达到。

由此看来,又怎样才能确保我们的意志坚定且明智?又怎样才能确定哪些事情值得尊敬或鄙视呢?

接着,他继续问道:“世上的议者都认为最精妙的事物没有形状,最伟大的东西不可包围。你信任这样的情感吗?”

北海道若回答说:“人们习惯性地将细微和粗糙、形状和无形、可量化和不可量化进行比较,但是这种区别其实是不必要的。精妙的小部分属于细微,大而充实的一部分属于丰富;因此它们都是不同的。这就是力量强弱之分。”

“然而,大人物并不害怕别人,他们也不多做仁爱之举。大人物并不为了利益动作,他们也不轻贬低门第的人。大人物并不为了财富竞争,他们也不多解释让步。大人物并不依赖别人的帮助,他们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力量感到满足。大人物甚至都不贪婪,即使他们能够得到更多。”

“他们总是在跟随众人的路线上走,不贬低任何人的行为或言语。”

然后,他继续询问,“为什么要提起这些古老的话题?”但他的问题似乎已经被置换成了另一种形式——关于时间、空间以及人类认知极限的问题。他正在探索的是什么,以及他如何能触及那个领域。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这样,那么我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北海道若回应道,“对于一些事情来说,让一个人寻找答案可能永远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