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知:道家代表人物中的智者
在中国道教史上,道教之所以能久传不衰,多与道士与上层社会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朝廷,上至皇帝下至朝臣的关系密切。王远知受重于隋炀帝,又受重于唐高祖和唐太宗,使偏传江南的茅山宗,盛传中原,经久不衰落。王远知开其先,潘师正、司马承祯踵其后,他们尊道贵德,名垂史册,可使后人借鉴。
王远知少年时极为聪明,在受儒家教育的同时,还能博览群书。他接受臧矜的道教思想指导后,就开始修习陶弘景经法。在茅山,他修习陶弘景经法,并继承了上清派经法成为上清派茅山祖师;又继承了茅山宗成为第九代宗师。
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晋王杨广镇守扬州,对王远知有所礼遇。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亲征高丽途中命崔凤举迎请王远知,当时炀帝即以身份恭恭敬敬地迎见了他二人畅话别后情谊。此次离京,无意间预言李渊将来可登天子位,便偷偷离洛阳北上太原向李渊密告符命,将有天下。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是为武德,而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不忘受洞法之恩,对待他极尽礼遇之可能。而当太宗贞观九年四月返回茅山时,被赠予法服,并诏润州造太平观一所,让他居住终身。在他的去世之后,即贞观九年的九月十六日,他无病而终,其遗作《易总》流行一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