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鼻祖王远知的故事
王远知,字广德,生于南朝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祖籍临沂。他的父亲是车骑将军扬州刺史,其外祖父则是梁朝驾部郎中。王远知自幼聪明过人,不仅接受儒家教育,还博览群书。他在十八岁时跟随宗道先生臧矜学习道教。在臧矜的指导下,他开始修习陶弘景经法,并在二十岁时隐居茅山。
茅山风景秀丽,是中国道教圣地之一,上清派祖师杨羲等和东晋炼丹家葛洪都曾在此修行。王远知继承了上清派经法,成为上清派茅山宗的第九代宗师。他不仅修行深邃,而且有着高超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维,为后世所称颂。
隋炀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三位皇帝都重视王远知,他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职,并赏赐金缕冠和紫丝霞帔。武德年间,太宗李世民亲自去拜见王远知,并受其洞法。在贞观九年四月,王元知回到茅山后不久,就无病而终,一百零七岁。这一天,被人们尊称为“法主”。他著作《易总》十五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与隋炀帝、高祖、太宗三位皇帝的关系外,潘师正也是他的重要弟子之一,在隋炀帝召见之后,他收为弟子并传授秘诀。不久之后,潘师正又被命到嵩山传道,使得茅山宗得以传播至北方。此外还有陈羽和王轨,也是他的弟子,其中王轨继续在茅山传授这门学问。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当时的人们还记忆犹新的是他对儿子的预言:“你到六十岁这一年能见到天子,七十岁这一年的女皇。”这个预言最终成真,这使得高宗十分叹赏并特赠太中大夫,以升真先生之谥号待之。而到了武则天掌权,她更是加封金紫光禄大夫,更改谥号为升玄先生。此外,当玄宗天宝年间,他们还专门建造了一座影堂,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道士及其对国家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