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瞿州莲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生活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人,在历史上曾经受过诸多的苦难,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保护上。但是,在土家族人的心目中,除了天地之外,便是最大最好最有本事的祖先神,因而,土家族人将那些对本族繁衍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本宗族已故祖先当作神灵顶礼膜拜,千秋祭祀。尤其是对各自宗族的列祖列宗,特别是血缘关系很近的上辈尊长当作祖先神,常年供奉,为使读者对土家族的祖灵信仰观有所了解,本文以比较典型的土家族村寨的瞿氏宗族的祭祖活动为例: 一、祖先与“己”是同一血缘,因而它一定能庇护儿孙。 土家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仍然存在。祖先虽然离开了家庭和宗族群体,但祖先灵魂时常在人间来往,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随时随地监视着子孙,保护着子孙。因为祖先虽然死了,但是祖先与崇拜祖先的子孙后裔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亲族关系)。对于祭拜的子孙来说,已故祖先是自己的本源,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且辈份又比自己高,可以说没有他们也就没有自己,感激、敬仰之情使人们内心有一种本能的折服和归依感;反过来,认为自己是祖先的后代和继承人,是祖先最爱的人,因此祖先也必然会尽最大力量保护自己,于是把血亲祖先看作是最好、最可靠的、最有力的精神寄托者,是最该供奉的对象。因此,土家族家族或宗族大多建有供奉本宗族祖先的宗祠(或称“祠堂”)。整个湘西的瞿氏宗族的总祠堂建在辰州梧桐山即今怀化的梧桐山甲第巷的圣宫庙后,它修于宋孝宗十九年,是为了纪念在宋代任建武将军的瞿椿公而修建。该祠堂共有三进两厢,外围由砖石砌成,外围墙雕有龙凤,内有56根木柱支撑,里面还修有观赏日月的阳台,刻有历代列祖列宗圣相图,祠堂前面修有一个亭子,现放有两只可坐24人的龙船,十分壮观,现在仍保存完好。宗祠里供奉着列祖列宗,瞿氏宗族的成员不能随意进出,有专人守候。而且,只要是瞿氏宗族成员平时经过祠堂门前时,得向祠堂内作揖行礼。解放前,凡是湘西的瞿氏宗族人员在每年的清明节,各地组成代表团前去宗祠进行祭祀。土家族人定期在宗祠对祖先进行祭祀,有大事告祖,重温祖训,对不孝之子实行审判惩罚等;每遇祖先的诞辰和逢年过节或遇其他大事,必焚香祭拜以求得祖先的保佑。他们认为这样做后,基于祖先与自己的血缘亲近关系,祖先是会保佑自己的子孙后代的,但作为子孙也要无时无地不忘祭祀祖先。可见,土家族人对祖先的祭祀则主要是追述亲情和血缘联系,强化宗族的群体认同意识,请求祖先神灵保护全族人,无病无灾,岁岁平安。 二、祖先与子孙处于互酬性关系中。 土家族人认为,人们的幸福与灾祸取决于神灵的情感态度。只要祖灵对人们的行为感到满意,祖灵就会赐福于人们,作为对人们行为的报赏,否则,就会降祸于人,以作为对其行为的惩罚。 土家人在其生活中遇到高兴或不幸的事情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将其归之于祖灵对生者行为的反应:比如家庭成员的病痛、家庭财运的痞否、生产年成的好坏、牲畜饲养的顺否等等,总之,家庭或家族中无论事件大小,都认为是祖先对自己行为的报赏。因此,人们在日常行为上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冲撞祖灵。既然人们的一切祸福取决于人对神灵或祖灵的恭敬与否。因此,土家族人为了减少自己与祖灵之间摩擦冲撞,消除灾祸的发生,于是就从自身上找原因,尽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祖灵的“脾性”,为此只有通过勤于祭祀,博得祖灵的欢心,求得他们的保护。 笔者所调查的瞿氏宗族,对整个祭祖活动要求十分严格,并非等同一般的祭祀活动,其祖宗训语:“松阳堂上,历代祖先。是吾宗支,普同供养。”长辈对下一代均是传代论训:“训子孙。常祭先灵”。要求对祖宗要永念常祭,对祖灵经常实行墓祭、过年过节祭、重大活动祭等,以表达瞿氏后裔对祖宗先人之灵的怀念。这里流传一句熟语:“祠为祖灵所依,墓为祖魂所藏”。祠祭、墓祭,皆展大礼,必如敬谨。凡家碑被损,要立即重刻之,无者立之。家上蓬荒则剪之,必须坚持勤剪。被人损坏,则协力扶之。瞿氏宗族要求每一成员,对祖宗要敬忠敬孝,非严格遵循祭祀礼仪不可。瞿家寨的瞿氏宗族,每家每户修屋时,都修有堂屋,每家堂屋都设有神龛,专门用来敬供祖先的神位。谁家住屋不安祖宗神位,就视谁家无祖。神龛上方一般横写“祖德流芳”四个大字,中间竖写“天地国亲师位”或“天地君亲师位”,两侧用小字竖写“九天司命太乙府君”和“某某堂上历代祖先”字样。神位两侧还贴有一副对联:“养天地太和之气,培祖宗浑厚文章”或“金炉不断千秋火,玉盏常明万岁灯”等等,神位前还置香炉一个。平时,小孩到堂屋玩不能随便摸或拿神龛上的任何东西,否则的话会遭到大人的打骂。同时对于祭祀者来说,父母、祖父母曾长期与自己生活在一起,死者对于自己的种种关怀爱护还历历在目,养育之恩难于忘却,一旦生死异途,更无法享受自己的回报,使得自己觉得欠情太多。总感到自己的存在全得于祖先的恩赐,人们出于对祖先有“报本返祖”的使命,那么祭祖也就成为对故去亲人的报答和怀念的形式。过年过节,合家团聚时,要隆重祭祀祖先,意为请他们回来与儿孙团圆,享受酒肉,表示活着的人没有忘记他们。清明节和七月十五的“七月半”等日子人们要到坟上去祭奠,修整坟墓。 瞿氏宗族不仅要求其成员在过年过节等重大活动祭祖,而且连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忘祭祀祖先,一般在就餐前,全家人盛好饭菜后,用竹筷插于饭碗中默祭,方可就餐。凡是招待客人,因为炒了好菜又要喝酒,这时一定在饭前将一碗菜、一杯酒、一双筷子搁在饭桌上或神龛下,先供祀祖先。客人和其他人都要在就餐前将杯中的酒用筷子蘸三下向外洒一点,或用筷子夹块肉插在饭上一阵,这些祭祀方式无论是自家请客或去别家作客以及平时无客“打平伙”皆是如此。这些都是每饭不忘祖先的诚意表示。 只有如此,土家族人方觉得为死去的亲人尽了义务,相信死去的亲人也由此享受到自己的服务;子孙通过祭祀,使祖先的灵魂无饥饿之忧,祭祀祖先这也算是对祖先灵魂的一种酬谢。而且相信通过这些祭祖活动也使祖先感受到了子孙的孝心,使他们在神灵世界生活得愉快,从而降福于子孙,保佑照顾子孙,作为对子孙善行的奖励。可见,祖先与子孙之间,并不是处于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倒可以说是处于互酬性的关系之中。 三、祖先生活的神灵世界是活人生活的“现实社会结构”的延伸。 土家族人认为,人之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真正绝灭,其肉体虽然腐朽,但其灵魂仍然像在生时期一样的存在,可以说,土家族丧葬仪式的过程就是将亡者之灵转化为祖灵、神灵的过程。既然土家族人相信,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存,那么,死后的灵魂与其生前一样,同样有情感、有眷念、有愿望,也有着与现实差不多的生活,而且能够回到家中与其死去的父母亲友们团聚,又能够以梦境的形式重返人间的现实生活。 土家族人的神灵世界,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景观的反映。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有皇帝官僚、家族或宗族成员之类的亲族、“异人”和“外人”。在异人和外人中还包括贼盗、乞丐等人间世界的社会分类对应于神灵世界是:皇帝官僚对应于神灵,宗族的长老对应于祖先,而异人、外人对应于危险的鬼魂。神灵世界是人间世界的缩影,它也有官僚机构的等级序列,也就是说神灵世界和人间世界,乃是既相互区别又平行互补的世界体系。 土家族在传统观念中,祖先除了具有子孙这一条件外,还不能确保自己在神灵世界的地位,如果欠缺某些作为祖先资格的条件,那么,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变成其他的存在亦即鬼魂了。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死后还应该持续享有子孙们的定期祭祀,如果没有他们持续不断地给祖先世界提供生活所需的资料,祖先无法维持其存在,就会使死者变为别的范畴即鬼魂,因此,为了不使祖先成为鬼魂从而给子孙带来不好的影响,子孙们就得定期地祭祀祖先,保证给他们的祖先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资料,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 其实,瞿氏宗族的祭祀活动中给祖先提供的生活资料,都是在按活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所需来进行的。譬如,瞿氏宗族建房很讲究屋场的选择,看重宅基的“龙脉”,认为它会影响家业、子孙兴衰,于是,在修屋动工前,必请风水先生看屋场,而且选择良辰吉日择期而建;与此相对应,他们认为人死后,其坟墓就是他的居身之所,因而在丧葬活动中,就首先请道士先生选择墓地,为祖先选择好的风水环境,如果坟墓的风水不好,祖先就会不满意,因而就会给子孙降下灾难。同时还得请道士先生测日子,选择吉日而葬。土家族瞿氏宗族还认为在现实世界,人们生活得花钱,否则就会轮为乞丐、强盗,因而祖先也一样需要钱用,于是每逢喜庆节日、重大活动,都为祖先烧香烧纸,以供祖先在神灵世界用,以免他们缺钱。而且,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瞿氏宗族人的生活好起来了,建起了新砖房。与此相应,他们认为祖先居住条件也得改善,于是,现在瞿氏宗族兴起为祖先打碑的风气,几乎家家户户祖坟都打了碑,全宗族的始祖也由大家集资打了碑,他们认为祖先坟墓前立碑是为祖先修新房立朝门,碑的大小据每户家庭条件而定,其规格有九镶碑、七镶碑、五镶碑等,最大的是全宗族的始祖的碑。总而言之,土家族人认为祖先生活的神灵世界就是活人生活的“现实社会结构”的延伸。 四、祭祖团结了族人,稳定了宗族。 祖先崇拜的形式是祭祀,土家族人认为通过祭祀祖先,团结了现在的族人,正如清初经学家万斯大在《学礼置疑·宗法》中说:统族人以奉祀也,祭己德之祖,而收见在之族”。换句话说是为活人的团结、发达而祭祀过去的先人。土家人认为同宗族的人都是一个老祖宗的后裔,要联结在一起就必须尊祖,要上追先世,直到始祖,落实到祭祀上,就是不仅要祭奠五服以内近祖,也要祭祀远祖、始祖,于是尊始祖就成了族人精神寄托和和谐团结的旗帜。开展祭始祖活动,显然一家一户不能进行,需要有个团体—宗族来组织。而族长是族人尊重宗族、祟敬宗族的体现者,由族长组织祭祖,编纂族谱,处理族内外民事纠纷,把族人置于族长管理之下,通过宗族族长组织的祭祖活动,形成了一个群体。 在瞿氏宗族的丧葬仪式中很好地体现了祖先祭祀促进宗族团结和谐的功能。在丧葬仪式中,每一次对已故老人的祭莫,都会唤起生者心灵中与祖先认同的情感;在丧葬仪式的气氛中,会一次次地使生者感受到祖先与自己的血缘亲情,激发起全族成员与祖先的认同感,从而加深了各宗族成员的情感联系,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 瞿氏宗族内不管哪家老人“过世”(即“死”的意思),全族的人都会不请自来,主动帮忙,包括以前与死者有过结,甚至生前结下仇怨的人也会来。本宗族中的家庭之间,以及一个大家庭内部兄弟姊妹的矛盾隔阂往往能在此种仪式中消除,填平了宗族成员间情感的裂缝,增强了宗族内部的团结。 过去的祠堂祭祀,崔氏宗族对于参与祭祖者也有详细的规定,族人拜祖时,男女穿着盛装,依辈份排出班次,一一进行。祭祖的事情准备就绪后,族长率领族人进人祠堂,按辈份、年龄的顺序,男左女右的排列。由族长盥洗后取出神主,按秩序摆放好,由族长以及一些族首亲自点燃香烛,摆上祭品,鸣放鞭炮,叩头祭拜祖宗,然后由族内男子行礼,再由妇女集中进人行礼,拜三拜,然后退出。祭祖完毕后,进行族人会拜礼,族人向族长礼拜,然后小辈拜长辈,同辈之中年幼的给年长的礼拜,宗祠如此繁琐的相见礼仪,表示尊重祖先,因为辈份是祖先传下来的。同时也是教育人们“长幼之序,秩然有伦”。在整个祭祖过程中,族人一进祠堂,就要严肃安静,祭奠时态度要虔诚,行礼要恭肃,不可违犯规矩。现在瞿氏宗族基本上停止了宗祠活动,一般逢年过节只是在堂屋里进行祭祖,但祭祖的一套礼仪,基本是仿效过去的祠堂礼仪,只是主持祭祀的人不是过去的族长而是家长而已。这一套礼仪祭奠使宗族观念再次得到强化。 由此可见,通过祭祖活动,将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联系在一起,使死人后裔—活着的人组成宗族群体,这样,祭祀祖先成为联络同宗、亲戚的手段,在培养宗族观念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祭祖成为凝聚族人的基本要素,增强了宗族凝聚力。 思念祖德,祟拜祖先,是我国各族人民共有的思想信念。在土家族人的心目中,祖灵在其子孙的心目中是一种保佑着他们的力量,基于这种观念,土家族的祖先崇拜维系至今而未泯灭。他们崇拜祖先的虔诚和情感程度超过了信奉任何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