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在中外各民族的民间故事中,老虎多为反面形象,它凶恶残暴,骄傲自大,还带些愚蠢,因此出现一些俗语:“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苛政猛于虎”、“老虎摸不得”、“狐假虎威”、“谈虎色变”,云云。自然也出现了其他弱小动物用智慧战胜老虎的故事,更有不少故事是谴责和讽刺老虎的行为的。 如:汉族民间故事中,一个人被老虎捉住,人提出与老虎比赛,用计将虎捆在树上,用枪打死。藏族民间故事中,青蛙被老虎捉住,要吃掉,青蛙提出与老虎比赛过河,青蛙咬住虎尾同时过了河,青蛙从口里吐出几根虎毛,说是吃过老虎的,老虎吓得扭头就跑。阿富汗民间故事中,兔子把老虎引到水中淹死。越南民间故事中,狐狸使老虎身亡,诸如此类的故事,不胜枚举,在浩如繁星的寓言童话作品中,老虎更是众兽之敌,唯独在土家族民间故事中,老虎是一个正面形象,土家人叫它“老巴子”“扁担花”、它正直、热忱、懂人情、机智、勇敢、能感恩报德…… 一、举三个老虎的故事(梗概)为例 《樵哥》(刘守华、丁岚搜集整理)樵哥为养活瞎眼的妈妈,每日上山打柴,一日黄昏,他背柴下山时,一只老虎扑到面前,他吓了一跳,但老虎却不伤害他。樵哥觉得奇怪,便说:“畜牲,你是不是要吃我?”老虎摆头。樵哥又问:“你是不是有为难的事,要帮忙?”老虎点了三下头,把口张开,樵哥见老虎喉咙里卡了三根豪猪子扦子,他使用砍柴的弯刀拨出了这三根扦子,老虎对樵哥摆了摆尾巴,回山里去了。樵哥回到家以后,半夜里老虎送来了一头大肥猪,表示酬谢。老妈妈见老虎心好,便要它做樵哥的老二,有事时,兄弟俩也好帮个忙。从此,老虎就在樵哥家里住下了,经常从山里衔一些野物来。 樵哥十八、九岁了,还打着单身,老妈妈很着急。老虎知道后,跑到外县地界,见两个员外家结亲,老虎等花轿过一个山坳时,猛地窜出,人们都吓跑了,老虎便扒开轿门,把新娘往背上一扛,跑回樵哥家。这新娘也爱上了樵哥,他们便成了亲,老虎也回山里去了。可是两家员外打起官司来,县官判不下案来,得知是一只老虎把新娘子给一个山里人抢去了,衙门便差人抓去樵哥,要判他的罪,说除非老虎来作证。老妈妈跑到山坡上唤回了“老二”。“老二”立刻跑到公堂上作证,把县官吓得浑身发抖,县官把新娘子判给了樵哥。老虎护送樵哥回家后,才又回山。 三年过去了,辽兵进犯中原,皇上出榜招贤,樵哥以为是招兵,便揭了榜,却不知是招带兵打仗的元帅。樵哥急了,进山来找“老二”,“老二”决定帮他领兵打仗。樵哥进京挂了帅印,领兵赶赴边关,“老二”披红挂彩,带领几百只老虎紧随其后,他们还没扎营,辽兵已经冲来。樵哥领兵从两边包围敌兵。“老二”率众虎猛冲,辽兵死的死,伤的伤,不战而退,他们收复了中原班师回朝。皇上封樵哥为平辽王,封老虎为山林王。 又如《义虎》(龚发达搜集整理),讲的是一个土家族漆匠上山割漆,见两个异族用笼子关了一只老虎,准备杀死。漆匠花钱买下老虎,放它归山。一些日子过去了。这个漆匠在山上割漆,从悬崖上滚落下来,跌昏了,待他醒来,睡在一个老虎窝里。老虎回来,原来是被他救的那一只。老虎便把他驮在背上,爬上陡岩,送他回到家里,并经常送来麂子、獐子,让漆匠补养身体。 再如《老巴子求医》(金蓝桥搜集整理),说的是一个山里住着一对老巴子夫妇,母老巴子要分娩了,可是一个难产。公老巴子无法,竟昏过去,它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发老人告诉它:不远的地方有个姓陶的接生婆婆。公老巴子醒后,立即找到陶婆婆家,陶婆婆深夜还在纳鞋底。老巴子在外面用前爪子刨门。陶婆婆说:“畜牧,你是请我帮忙的,就点三下头。”老巴子果然点了三下头。陶婆婆开门,老虎跪在她面前。陶婆婆骑上虎背,来到窝里,给母老虎做了手术。小老虎出生,母老虎安全。公老虎又背陶婆婆回到家中。过年时,公老虎拖来一头大肥猪酬谢,然后回山里了。更有一种传说:大山里有一只老虎和一个女人后,生了一个儿子,名“虎儿”,这就是土家人的始祖。在土家族地区有关老虎的故事中,老虎是活生的可爱的人的形象。可以为此? 二、追溯到土家人的先祖廪君 南朝刘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生于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仍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之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俱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水,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思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朗。 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 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潘光旦先生考证:“巴人的肆祥地的武落钟离山,是在今湖北长阳县的西北,离县城七八十里”袁珂先生亦认为如此。 张希周同志考证:武落钟离山即今长阳山,清·同治本《长阳县志》载:“县西二百三十里,昔廪君死,精魂化为白虎。”这二百三十里处,指的是今长阳西部的白虎陇。 长阳的《覃氏族谱》中记载有这样一个传说:很古的时候,有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老头,死在登星岭(今白虎陇),姓覃的去埋他的时候,这个老头变成了一只白虎,升了天。长阳贺家坪一带传说,向王天子是白虎蛮神,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寅属虎。“向王为古之廪君”,廪君本是白虎神,来到人间,做了巴国开国国君,成就了一番伟业之后依然回升到天上去,恰如苏联学者柯斯文所说的那样:“图腾主义也导致其他一些概念,如认为生育是由于图腾入居妇女体内,死亡就是人返回自己的氏族图腾”、马克思说:图腾一辞表示氏族的标志或符号;例如,狼是狼氏族的图腾、巴人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 巴人呼白虎为‘毕兹卡’古代巴人称为白虎族、白虎夷。秦昭襄王时,巴族人民武装反抗秦国的统治,“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这里所述白虎,应为以白虎为图腾的巴氏族,“秦昭王时,白虎为患,盖廪君之魂也。”直至今日,土家人仍自称毕兹卡,含有对白虎图腾的崇拜之意。甚至认为廪君化白虎后,其精魂仍在显圣,土家人中传说,很早以前,发生战乱,人们都躲在山上的一个岩洞里,这个洞里供着天子神像,敌兵追到对面山上,朝庙洞里打了三炮,突然洞门关上了,用炮再也轰不开,敌人突然看见这座高山顶上坐着一个人,一双脚伸在山脚下的河里相互搓洗,敌人一见这个巨人,吓得掉头就跑。敌人全退后,洞口开了,躲难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晚上,一个婆婆做梦,见到一个白胡子老头,便问:“您是谁呀?”老头回答:“我是白天坐在山顶上的那人,叫向王天子。”从此,向王天子显圣的神话也就流传开了。 三、白虎神渗入土家人生活的多方面 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一文中说:安德列·兰以为神话是原始人民信仰及生活的反映,……可举之特点六: 1、为万物皆有生命、思想、情绪,与人类不一般; 2、为呼风雨和变形的魔术的迷信; 3、为相信死后灵魂有知,与生前无二; 4、为相信魂可附于有生的或无生的各物,而灵魂常可脱离驱壳而变为鸟或他兽以行其事……廪君赛土船而不沉,用牛角吹出一条清江河,在夷城遇岩洞,岩崩,立现石阶多级,竹扦放在石头上不能移,死后化白虎,后又变成一巨人吓敌并托梦,等等。 正如以上诸条所述,茅盾先生说:“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信以为真。”于是白虎——廪君被奉为土家人的神了,鲁迅先生说:“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发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 在土家人聚居区,到处建立向王庙,仅长阳清江沿岸就有四十余座,里面供着向王天子和德济娘娘即盐水女神,至一九四九年九月解放时,仅资丘小镇每年祭向王所放的炮鞭就价值一千多石包谷,可见盛况之一斑。 宣恩城内,向王庙里供着白虎神,咸丰县设有白虎堂。长阳渔峡口有白虎寺,祖师菩萨为一尊白虎。有的地方祭白虎神时,掌坛师把自己的头砍出血来,把血滴在钱纸上,悬挂后再烧掉,以表示虔诚。古代还杀人活祭,因为太残忍,才改为这种形式。有的改为牲祭。 土家人家中的神龛上也有一尊虎神,土老师祭神也有专门祭白虎的一堂法事。这些虽是土家人对先祖的缅怀,并以为先祖的保佑来精神上的慰藉,但涂上了宗教色彩之后,仍成为“愚弄民众却十分有用的东西”。 在土家人打薅草锣鼓时,唱到白虎的歌词很多,如:“来到老爷门头庭,白虎神仙挂彩印……”青年恋爱也凭白虎神为证:“白虎当堂我先生,几时动婚姻?”梦见白虎也视为吉祥:“梦见白虎当堂坐,堂上坐的是家神,”土家人死人后,打跳丧鼓,围着棺材跳舞的人一开始就是虎的动作。老年人死后,棺上盖虎毯。小孩戴虎头帽,被认为有免受惊吓的作用,以白虎命名的山岩就更多了,人们常到这样的山、岩前烧香、叩头,更有虎钮于和虎纹金杯,虎纹锡环等出土文物。以上诸事,可见白虎在土家人的生活中影响甚深。 四、在虎身上寻找精神寄托 既然白虎即廪君,廪君是一个代表真、善、美、的人,白虎也就成为一个可敬可爱的伟人,不同的仅是形式——躯壳而已。随着时间推移,世态变迁,巴人演变为蛮人,蛮人演变为今天的土家人,人们对白虎(亦即廪君)的崇拜,年深月久,成为风俗习惯相传下来。 然而现实生活中少有纯白的虎,居住在湘鄂川黔边界的深山密林的土家人经常见到的却是扁担花(因身上的花纹如扁担形而得名),这扁担花的身材之高大、性格之勇猛却是在这片大山中的群兽之王,无以匹敌,和冥冥中的虎所不同的仅是颜色而已,于是土家人便把对白虎的崇拜寄托到了扁担花身上,在它身上赋予人的属性,和古代巴人把白虎当作民族的象征一样,把扁担花也当作民族的象征,古代巴人称白虎“毕兹卡”,今土家人自称“毕兹卡”,“毕兹卡”被译为“本地人”。居住在这片大山中的土家人见到虎也生长在这片大山中,(由于闭塞,难得见到的虎),那么,世代居住在这片大山中的土家人(土家人)也就具有虎的含义?鹤峰、长阳等地成立土家族自治县时,欢庆的队伍之前抬着一只特制的大虎,显然这是民族的象征。不管白虎、花虎总皆是虎。以为凡虎者,皆为祖先。那么也就在虎的身上赋予人的美德,并使其成为理想的化身。 前面所述三个流传在土家族地区的老虎故事,其形象有三个共同特点: (1)它的行动分明是人的行动,如人一样。所不同的就是不会说人话,当人和它谈话时,却懂得人话。如表示赞成,就按人的指点点三下头,不同意就摆三下头,它是能用动作和神态与人交流感情的。在《老巴子求医》中,老巴子的家庭和人的家庭一样,已由群婚制度变成了一夫一妻制,且夫妻恩爱。遇事的处理办法也和人无异样。它做梦也如人,梦见的白胡子老头说不定就是廪君,今土家人梦见白胡子老人也说是祖先在保佑自己,醒来常按梦中人指点行事,这如老巴子醒后的行动一样。 (2)它虽为虎,却与人共事。在《樵哥》故事中,还率众虎与人并肩对敌作战,且为统帅,古代巴人是骁勇善战的,“周武王作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锐勇,歌舞以陵,殷人倒戈。”、周初封侯时,以“子”爵封巴。“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因而巴国又称巴子国,作为巴人图腾和先祖死后化为虎,后人则交这虎尊称为老巴子。从某种程度上作了巴子国的象征。在《樵哥》故事中,老巴子率众虎与人合作击退入侵之敌,虽是一种有的放矢,“互相传述,却确信以为真”。故事本身仍然是对图腾的崇拜。 (3)懂人情,三个故事是,都是老虎先遇到困难,求得人帮助后然后酬谢;帮人解决困难,衔来食物等。和人的感情一样,且不象人群中的“过河拆桥”的那一种。而是真情实意地“病好谢医”——高尚的人的一种行动。今天的土家人也常是事后酬谢。土家谚语说:“诚心拜年,不论迟早”,“青草盖牛蹄,正是拜年时”。老巴子酬谢,也是这样做的。 这是传说中的老巴子,我还遇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件真事:我家对门高家垴上住着一个叫高云亭的土家族农民,六十多岁,前年的一个黄昏,他放工回家,遇到一只老虎俯卧在路上,正抬头望着他。高云亭害怕起来说:“畜牲,是你让我还是我让你?”那老虎就站起来,到树林里去了。自然高云亭还是怕虎的,因为虎饿极时毕竟吃人。就在前面的故事中,樵哥和陶婆婆初见虎时也仍有畏惧心理。 土家人自己也说“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但这个土家族农民丝毫也没有去组织人围猎和伤害老虎的想法,虽然老虎浑身是宝。正如彭英明所写的“在调查中,就连十几岁的小姑娘也说‘老巴子’就是他们的‘祖师爷’,可见廪君遗风是何等深入人心。” 老虎在土家族民间故事中不仅人格化了,而且完全是一个正面人物的形象,是理所当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