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考:自然景观中的出道弟子开天眼之探究
在康熙年间,随着《太乙金华宗旨》的成书,它经过多次修订和流传,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版本。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版本是乾隆年间邵志琳整理的本子,这个版本收录在他增辑重编的六十四卷本《吕祖全书》中,并题为《先天虚无太乙金华宗旨》。
据记载,在康熙戊申年(1668),潘易庵等七人在毗陵白龙精舍设立乩坛,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而康熙壬申年(1692),屠宇庵收集散编,与张爽庵汇辑。此后,在常州红梅阁,吕祖又在那一年再次降笔。这一过程中,由于张爽庵汇辑前后所传,以及对此前的记录进行校订,最终形成了这部作品。
潘易庵等七人扶乩团体解散之后,他们各自继续研究和实践道教。其中,有的人如屠宇庵、庄惺庵与一些人重新组成了一个扶乩团体,而张爽庶则参与到了这一新的扶乩活动中。在这个新的团体中,屠宇庶、庄惺庶作为师父辈,而张爽匿、潘真匿、李时匿、冯返匿、冯近匿以及许凝匿等七人则为徒弟辈。
关于潘易幽等人的道派归属,有必要作些考证。他们所署“净明嗣派”,但书中也有提到他们另有宗派,即太乙法派,以纯阳圣祖为第一宗大道师。这一命名规则显示,他们的法名都包含有一个“乾”字,这也是太乙法派的一种特点。
从其他文献记载来看,潘静幽即潘静观曾师从全真道龙门派传人朱元育。清初大儒李颙曾于康熙九年应常州知府骆锺麟的邀请前往常州讲学期间,与潘静幽交往并留下诗歌唱和的痕迹。而且,《南行述》纪其事,并谓:“潘易幽先生讳静观。” 李颙拟期西返,但郡人闻之纷纷挽留,“潘易幽亦出山固留”。
此外,还有一段历史背景值得注意,那就是圆妙观的重建。在清初圮甚后,被孙翰林赴京补官而停工八年的圆妙观,是由曹廷俊兄弟完成修复工作之一刻。此时正值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常州府志》卷三六《艺文》,收有于琨撰《常州重建圆妙观碑记》,也提到了 潎静幽称之为隐士。
综上所述,《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考,不仅涉及其创作过程,更深入探讨了当时相关人物与事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该作品的发展,从而揭示了自然景观中的出道弟子开天眼的一系列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