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旨》的问世及其道派特征考:从康熙年间的修订到乾隆年间的整理,了解潘易庵等七人的故事与命运。他们在毗陵白龙精舍扶乩,蒙吕祖降坛传示宗旨,这是太乙金华宗旨形成的一个重要节点。康熙壬申年,屠宇庵收集散编,与张爽庵汇辑成书,并在常州红梅阁再次得到吕祖的确认。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潘易庵等人对道教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贡献。
通过分析潘易庵等人的序文,我们发现他们都署“净明嗣派”,但书中所载《神霄侍宸谭长真(谭处端)真人宗旨垂示》提及另有太乙法派,其中潘易庵、刘度庵、许深庶、庄惺庵、屠宇庶六人名为太乙法派之士,其法名均以“乾”字开头。这一命名规则表明,他们可能属于同一个道派,但其具体名称仍然存在争议。
此外,从于琨撰《常州重建圆妙观碑记》和王心敬编《南行述》我们可以看出,潘静观即潘易庶曾师从全真道龙门派传人朱元育,是好道之士,与李颙交游甚密。此外,《道德经妙门约》的付梓者曹廷俊、曹廷彦也是常州地界的人物,他们修复玄妙观的事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多种文化活动。
综上所述,《太乙金华宗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富有魅力的历史过程,它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道教文化的探索,也揭示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及他们对于知识和信仰的追求。在自然之境下,这些人物共同创造了一段充满智慧与精神光芒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