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2024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云南省澄江市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张华敏研究员出席大会并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诊法’保护传承与发展”为题做报告。
张华敏指出,“中医诊法”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诊法理论、诊法思维、诊法技术,是沟通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关键环节,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整体观念等独特优势。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学术流派、不同民族也有其特色诊法。中医诊法不仅是医学“技术”,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生命观和宇宙观,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当前,“中医诊法”面临知识体系传承难、现代技术更新等挑战,加大其传承保护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张华敏介绍,自2006年“中医诊法”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积极探索“中医诊法”现代传承与发展模式,推动其系统性、性、创新性保护工作。组织人员形成核心成员稳定的“中医诊法”非遗保护研究团队,依托各级相关科研项目,广泛开展保护研究工作。在古今文献资料档案建设、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和古籍文献调研整理与挖掘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张华敏表示,未来将坚持需求导向,激发“中医诊法”传承活力。持续开展“中医诊法”理论系统性、实用性研究,理论研究与理论应用并重,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推动理论研究与现代临床实际更好地衔接,探索理论研究新方向。加强学术交流,依托中医诊法保护单位,连结各方中医诊法学术传承团体,建设中医诊法传承发展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相关主题学术交流活动。
张华敏强调,中医诊法的实用性、易用性、普适性等都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要抓住中医药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中医诊法”的特色优势作用。在守正的基础上,让“中医诊法”更好地实现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全面构建“中医诊法”现代传承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