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中华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灵魂。这些年来,“地球村”“全球化”“文化标准化”等等,是我们听得比较多的字眼,同时也是世界发展趋势的真实写照。在这种形势下,民族文化如何发展,就成了每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它植根最深,影响最广,就像是一个建筑物埋在地下的基础部分,其功能是潜在的、持久的、稳固的。

中华民族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国普查到的非遗资源总量约有87万,国家、省、市、县4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目),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这是民族价值观的反映,是民族情感的寄托,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体现,也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无论你的年龄、性格如何,无论你有怎样不同于其他人的经历,无论你处在如何异样的生活环境中,你总会感受到这种传统文化所给予你的快乐和激动,这是一个民族每一个成员文化认同的依据,是整个民族所有子民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是代际传承下来的。这意味着它从昨天而来,经由关注、守护和传续,会发展到明天。如果非遗仅仅意味着昨天的话,就失掉了它的意义,失掉了它作为遗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随着我们的生活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变化,非遗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适应着社会的变化,演绎着文化传统的历史进程。所以,非遗是一种动态的文化,不仅在今天是活态的,在未来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对今天和未来的民众生活,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揪住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是做不到的,不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民族的现代文化是行不通的。现代文化的发展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和灵感,应时代之召唤,而孕育、生成和发展。所以说,保护我们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任务尤为艰巨、尤为重要,它既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的基础,也是我们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一种丰富和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物质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相对于人来说,就是独立的存在。而非物质文化以人为主体,依附于人,是人的智慧和人的实践。与物质文化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共同享有。比如,一个杯子,我占用了,你就用不到。但是做杯子的经验、技能、方法,你掌握了,我也可以学习掌握。所以非遗是可以共同持有、彼此传承的。通过代代传承,其生命是久长而不灭的。这份遗产作为一种知识、一种技能可以不断地传下去,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会非常强。在传承的过程中,我可以添上我的智慧,你也可以加上你的智慧,从而体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人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一切物质遗产一样都是由人来创造的。要关注传承人,关注这份遗产的持有者、享用者、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体现在传承人的身上。没有人,也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我们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积累,可是往往不知道真正创造这些宝贵遗产的人究竟是谁。所以,今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录,这个名录叫做“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准确地把那些实实在在地创造我们文化财富的人请到历史创造的舞台中央,致敬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能够继续发挥创造的能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缀。精美的景泰蓝,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掐丝、点蓝、烧制,最后还要抛光、镀金。在过去,景泰蓝的制品往往只有权贵和富有的人使用,但如今景泰蓝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很常见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它的生生不息,取决于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我认识一位师傅,是做瓷器的。在“非遗进校园”的课堂上,他给学生们讲完怎么拉坯,孩子们就开始认真地做,做完了之后他就给烧,在“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一天请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献给妈妈。其中一个孩子做了一个茶杯,未必好看,妈妈却落了泪。孩子在做这个东西的时候是用心做的,妈妈接受这个礼品的时候,是用心来接受的。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达的就是那颗心,那份情感。在这里,我也看到了希望,非遗在青年群体中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我们的青年一代是有能量的群体,朝气蓬勃,充满着希望的群体。我非常期待,青年人能够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实践中来。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推动中华文脉的赓续和发展。

作者: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原副主任

实习生刘怡君根据现场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