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中的道德经个人感悟虎毒不食子万物不自伤平等对待一切生命如同每个人应该修炼的内在品质天然道观一

人们之所以会对宗教产生信仰,是因为宗教的教理教义其实在讨论两件事,一个我们生时该怎么样活,二是我们死后该去向哪里。简而言之,便是现世和往世的区分。人们在现世的世界中经历了种种的不如意,于是就会把目光转向于信仰,去追求这么多不如意的来源是什么,究竟该怎么样做才能改变当下的境况,以及对以后美好的期许是如何。

在这个三个问题上,世界上的各大宗教都提出了自己独有的解决方案。而道教却不同于其他宗教,只言一个字,“生”。

在道教的义理中认为,生,或讲活着,是我们谈论一切信仰和宗教的前提。唯有保持健康的身心,也才有资本去谈论修行所为何事。这也铸就了道教中传承千年的“重生”“贵生”“乐生”等和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系列思想。

然而,我们仍要提出来一个问题,“生”,难道仅仅只是生命和生活吗?如果我们仅仅把目光放在物质生活上,那么修行又是为何呢?

每当提起道教,当有人提出长生的概念时,他们总会局限于修道成仙、长生不死这两个概念。但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表现形式罢了。在出生的同时,我们也面临死亡,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没有必要逃避它。而真正令人警醒的是,有很多人本来可以活得很久,却偏偏自己走向了死亡之路。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珍惜自己的生命,而是因为他们过于爱惜自己的生命,以至于为了满足私欲而做出了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最终导致果报降临。

所以,就有必要对“乐生”的概念进行一番纠正。乐,不应只是享受与贪恋,更不是建立在漠视他人的基础上,而应是一种始终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态度。

从万物皆由道生成到万物无差别性,我们应当看到所有生物都是相互关联、共存共荣的一体。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叫做慈悲,对待众生的方式更加接近真诚与善良,从而实现个体与集体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平衡与协调关系。

重视生命并不意味着过分贪婪或恋绵,它意味着珍视并尊重所有生命,无论其形式如何,都值得被尊敬。因此,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要尽可能减少痛苦给予他人的行为,同时增加幸福给予他人的行为,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温馨、宽容,并最终实现真正的人类文明社会。此乃我见,请各位仁兄仁姐姐斟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