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了普通人形而下的目光局限,从形而上的高度体悟宇宙的本质、奥秘及其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后人留下了深邃的智慧。此后,《道德经》的注释者如云,但纵观各种文本,真正理解“道”的学者并不多见,而误解者则比比皆是。许多注释家热衷于《道德经》的文字校勘训诂,却忽视了“道”作为万物之母的形而上超越性,或只做形而下的理解。老子预言:“知我者希”,预料到人们会因为对“道”的误解和曲解而远离其真谛。
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使得很多国人将“道”简单理解为事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将《道德经》称作自然辩证法的典籍。这确实有一部分章节谈到了“道”的规律性,如无为、物极必反等。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不足以代表整个超然存在的大“道”。将其仅仅理解为规律,便是盲目的摸象,只看到其中的一方面,没有全貌。
还有的人认为,“道”就是生活准则或规范。在《 道德经》中提到的圣人的行为或善行者的行为,也都是效仿大大的行动,是在人间体现或者延伸。大多数时候,这样的理解同样是不够全面。
陈鼓应教授尝试通过分解不同章节中的“道”,提出有不同的含义。他认为,“老子书中所有‘ 道’字,在不同章句中,有着不同的意涵。”这种看法虽然提供了一些洞见,但忽略了这些特性仍旧构成一个整体。不能说因为有不同的层面表现,就变成了几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就像一个人因喜怒哀乐各不相同,所以是几个不同的人一样荒谬。
陈先生对待"天地之始"、"万物之母"这样的描述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它们缺乏经验验证,因此没有意义。他采用的科学实证主义方法,看似严谨,其实却违背科学精神和理性的发展。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去判定,那么一切基于假设和推理建立的事物都应该被否定,而我们所信仰的心灵世界,以及哲学、社科等领域,都将失去存在价值,人类只能停留在可观察范围内,不再探索更高层次的事务。
如果我们接受陈氏这样一种认识,那么中华文化最核心精神——儒释佛三教——就无法立足,因为它们都依赖于超验存在。而这一点正是当前中国文化复兴所面临的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