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了普通人形而下的目光局限,从形而上的高度体悟宇宙的本质、奥秘及其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后人留下了深邃的洞见和智慧。然而,尽管注释《道德经》的学者众多,但真正理解“道”的者寥寥,而误解者却不胜枚举。许多学者热衷于文字校勘训诂,却忽视了“道”的超越性,或仅仅在形而下层面进行理解。老子预言:“知我者希。”他早已预料到这一点。
近代西方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让一些人将“道”简单地理解为自然规律,即便将《道德经》称作自然辩证法的经典之作。在《道德经》中确实提到了“道”的规律性,如自然无为、物极必反等。但这些只是一部分,“道”作为万物之母的主体特征,并非独立存在,更不能取代其主体。将“道”仅仅理解为规律,无异于盲人摸象,将某个特性当做全部,对其产生曲解。
还有些观点认为,《道德经》中的“道”就是什么都没有,因此我们想把它理解成什么,它就是什么。这一观点导致对不同章节中的同一个词汇有不同的解释,忽视了它们共同代表着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概念。如果说因为有不同表现就成为不同的事物,那就像某个人因喜怒哀乐而变成几个不同的人。
陈鼓应教授虽然在文本校勘上有建树,但他的认识却是基于否定老子的预设概念。他声称:“‘ 道’的问题,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 老子所说的预设的是一种愿望,用以安排解决问题,这种认识让人想起笑话中的下士。而陈先生否定存在,不但排除了老子的原意,还使得各种特性和展现失去了联系,被看作独立事物,这完全排除了原有的意义。
陈先生否定的依据是实证主义理论,即凡不可验证的事物都是不存在或无意义。这意味着除了一些可观察到的经验外,一切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科学理论都不成立。而如果逆向运用这个理论,陈先生如何证明自己的结论呢?
这样的科学实证主义貌似科学,其实违背科学理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就连儒、佛二教也无法立足,因为它们都包含神圣存在一样,没有迷信色彩即不被接受。这意味着中华文化核心灵魂被否定,只剩下躯壳,这正是今天所谓中华文化状况。
这种观点继承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批国学权威,他们推崇西方科学主义破坏传统中华文化特别是精神超越核心。如果不对这场运动深刻反思复兴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就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