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知我者希兼论道的超越性

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普通人眼界的深度,从形而上的高度洞察宇宙的本质与奥秘,为后世留下了启示和智慧。然而,《道德经》的解读者众,但真正理解“道”的寥寥。误解者云集,而对“道”之真意忽视者尤为普遍。许多注释家专注于文字校勘,却忽略了“道”的超验性,或仅停留在事物运行规律的层面。

受西方思想影响,国人往往将“道”简单归结为自然规律,甚至把《道德经》看作自然辩证法的典籍。在《道德经》中确有谈及自然无为、物极必反等特性,但这些仅是其属性,不足以代表全貌,更不应取代其主体——形而上的“道”。盲目只取其中一部分,便失去了全面理解。

有的认识将“道”限于人生的准则或规范,这同样是片面的。《 道德经》中的圣人之行乃效法大大的体现,也就是说,“圣人的‘道’”是对超越的大大的延伸或体现,将之只当生存准则,则误解甚远。

还有些学者认为,《 道德经》中的 “ 道 ” 就是不复存在,因此我们试图定义它,它就是那样子。当代哲学家陈鼓应尝试分辨不同形式,他提到 “ 老子书上所有的 ‘ 道 ’ 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中却具有不同的意涵。” 这种理解错误,因为即使有不同层次展开,“ 道 ” 不因表现方式而变异仍旧浑然一体。如果每个表现都成为独立事物,那便如喜怒哀乐各成一人一般。

陈先生基于否定老子的 “ 道 ” 存在,并从根本上否定了老子预设概念。他声称:“ ‘ 道 ’ 所具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都只是老子的预设。” 他用常识观点认为这毫无意义,只是一种愿望,用以安排解决生活问题。这意味着他视作虚构概念,因而无法接受作为中华文化核心和灵魂的地位被认可。

这样的认识让人联想起那些听闻 “ 知我者希”,大笑的人们。在陈先生那里,每一个特性都是独立并行的事物,而非一个统一主体所展现出的多面象征,这样的见解完全排除了老子原意所指向的 “ 道”。

陈氏依据实证主义理论否定了 " 大" 的存在,即一切不可通过经验验证的事物都是不存在或无意义。此理若推广,可导致人类科学知识体系崩溃,因为很多理论建立在假设与推理基础上,而不能通过观察验证;此外,对于这种逻辑如何来证明自己呢?如果用这种方法去判别,就连科学自身也难逃怀疑论者的批判。而且,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审视科学理论,它们又怎能免除被质疑?

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就只能限制我们的认知至可观察范围内,无能力超越这一界限。如果这样,我们就必须承认,在没有任何迷信色彩的情况下,没有一种能够被接受并且不需要验证的事实存在,那么儒、佛二教以及它们所包含的情感、精神价值都会消失殆尽。这恰好是现在人们描述中国文化状况的情况:只有身体,没有灵魂,只剩下躯壳,没有内容,有过情感和精神价值的地方,如今已变得空洞透明。

正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群国学权威开始采纳西方科学主义文化,他们毁坏了传统中华文化特别是在中华文脉中最具价值意义的心灵探索核心。如果我们不能深刻地认识到那种科学主义带来的破坏,并进行反思与清理,我们想要复兴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就会是一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