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老子超越了普通人形而下的目光局限,从形而上的高度体悟宇宙的本质、奥秘及其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为后人留下了深邃的洞见和智慧。然而,尽管注释《道德经》的学者众多,但真正理解“道”的者寥寥,而误解者却不胜枚举。许多学者热衷于文字校勘训诂,却忽视了“道”的超越性,或仅仅在形而下层面进行理解。老子预言:“知我者希”,显然对此种情况有所预料。
受近代西方思想影响,《道德经》被一些国人简单地理解为自然辩证法的典籍,其中确实包含了一些关于规律性的论述,如自然无为、物极必反等。但这些只是“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一些属性,不应独立存在,更不能取代其主体——形而上的“道”。将“道”仅仅理解为规律,无异于盲人摸象,将其某个特性当作全部,对其产生曲解。
还有的人将《道德经》中的“道”只看作是人生的准则或规范,这同样是一种偏概全之见。在不同的章节中,“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虽然形式相同,但含义各异,有时指形而上的实存,有时指规律,有时指人的行为准则。这一切都是为了展示不同方面的“ 道”,但这并非意味着它具有不同的意涵,它仍旧是一个整体。如果说因为有不同表现就成为不同的事物,那就如同某个人因喜怒哀乐变成几个不同的人一样荒谬。
陈鼓应先生虽在《道德经》文本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却对“ 道”的认识却存在误解,他认为 “‘ 道’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他否定了老子的 “ 道”,认为它是概念上的存在,没有实际意义,是由老子安排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愿望。他这种观点,使得作为《道德经》主题中心的 “ 道” 被否定,其特性和展现失去了联系,被看作独立的事物,这正是为什么他能看到几种各不相同 的 “ 道”。
这样的认识完全排除了原有的意义,也没有科学依据,只基于早已过时的实证主义理论,即只有可观察到的事物才是真实存在,如果不能验证,则不存在或无意义。如果按照这一标准来判断,那么很多哲学、社科、文化等领域都无法成立。而且,如果逆向运用该理论,我们如何证明陈氏自己的意见呢?
如果我们接受这一逻辑,那么中华文化中最核心精神内容——儒释二教及其中心灵魂也会被否定,只剩下躯壳。这正是在新文化运动以来一批国学权威推动科学主义文化观念下的结果,他们毁坏了传统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精神超越性的根基。如果不能深刻反思这些错误,就复兴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