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老子“见周之衰”西去,被函谷关令尹喜留下而写的著作,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92年。而今天见到的最早对《道德经》进行注解或诠释的是战国的韩非,他写了《解老》、《喻老》两篇著作,时间约在公元前245年,距老子著《道德经》刚刚过去了240多年。其后是河上公著的《老子章句》,再其后是严遵的《老子注》和王弼的《道德真经注》及《老子微旨例略》两书。韩非、河上公、王弼的注释被历代认为是最能接近老子的本义的注解。
从最早到最近的2200多年间,有多少人试图理解并阐释这个古代智者的思想呢?有人说几百种,有人说上千种,而学者们收集有历代研究这些思想262种。这千百种著作中,不仅有学者,还有皇帝,他们亲自御笔点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这四位皇帝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唐玄宗是一位尊崇儒家同时也尊重道家的皇帝,他不仅每晚对天礼膜拜还三次给天赋予最高荣誉,并命全国增建庙宇。在科举考试中,也加强了有关哲学的问题,以此来考察学生对于治国理政问题上的理解。他的目的是“取之于真,不崇其教”,即要将哲学中的原则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宋徽宗则利用了神话故事来提升自己的地位,他宣称自己得到了天上的降临,因此他建立了一座名为“真宫”的建筑,用以迎接这份来自天堂的声音,但这种做法却导致国家内部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出身平民但他用尽一切努力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他不仅亲自御笔点出了对《道德经》的理解,而且他非常重视节俭和反对奢华,这些都是基于他深知人民疾苦和稼穑艰难的一手经验。他甚至限制了僧侣聚集,因为他本人曾是一个修行僧士,所以他懂得这些信仰如何影响社会秩序。
最后,我们还有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他虽然很小就登基并且死得很突然,但在他的短暂统治期间,他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文化气息。在他的统治下,《道德经》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套可以应用于任何时代的人生智慧。此外,这四个皇帝不同的人生背景和政治观念,对他们看待这部古籍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