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老子“见周之衰”西去,被函谷关令尹喜留下而写的著作,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92年。而今天见到的最早对《道德经》进行注解或诠释的是战国的韩非,他写了《解老》、《喻老》两篇著作,时间约在公元前245年,距老子著《道德经》刚刚过去了240多年。其后是河上公著的《老子章句》,再其后是严遵的《老子注》和王弼的《道德真经注》及《老子微旨例略》两书。韩非、河上公、王弼的注释被历代认为是最能接近老子的本义的注解。
从最早到最近有多少种人试图理解并阐释这部古籍呢?有人说几百种,有人说上千种,而著名学者、大学教授陈鼓应本人就收集有历代研究这个问题262种。这千百种文本中,有谁会想到,还有一些皇帝参与其中呢?他们四位皇帝依次为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和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唐玄宗不仅每晚对这部古籍顶礼膜拜,还三次给它封爵加号,并拨款增修鹿邑——据说这是他的出生地——的一个庙宇。又下诏全国增建类似的庙宇,并命各地铸像。在科举考试中,他还要求考生熟悉这部作品,以此来衡量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他甚至于735年和755年两度亲自对这部古籍进行深入分析,并将他的发现颁布天下。
宋徽宗则利用他尊崇的一部分内容来神化自己,从而巩固自己的权力。当金兵南侵时,他仍然试图借助于这些神话来挽救国家,但结果并不成功。在中国历史上,这个时候被视为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北宋灭亡以及徽钦二帝被俘虏的事实发生。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出身低微,但他却非常喜欢阅读这部作品,并在他成为皇帝后的第六年亲笔御笔撰写了一版。这份版本与其他人的理解不同,因为朱元璋曾是一个乞丐,也是一名僧侣,所以他对于穷困人民生活及其疾苦有着更深刻的情感。他因此更加重视节俭和简朴,对宫中的佛教和道教活动提出了限制,而儒家思想则得到了更多支持。
最后,我们还有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他很小的时候就登基,而且当上了17年的皇帝。尽管他的统治时间很短,但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很多传说的主题之一,其中包括关于他因为失去了心爱的人而决定放弃俗世生活的事情。不过,无论如何看待这一切,《道德经》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它已经成为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