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老子超越了普通人的视野,从形而上的高度洞察宇宙的本质及其关系于世间万物和人类社会,为后人留下了深邃的智慧。尽管《道德经》被注释无数,但真正理解“道”的者稀少,而误解者众多。许多学者追求文字校勘,却忽视了“道”的本质,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老子预见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撰写《道德经》时,就提出了“知我者希”。
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让一些人将“道”简单地看作自然规律,甚至将其与自然辩证法相联系。这是因为《道德经》确实讨论了自然界的规律,如无为、物极必反等。但这些只是“道”作为宇宙之母的一些特性,并非独立存在,更不能替代其主体——形而上之“道”。将“道”仅限于规律,将会错过它的核心。
有些人认为,“道”就是一种生活准则或规范,《 道德经》中确有提及,但这些都是基于超脱的大理,以至于将其仅当作生活指南,不足以触及其全貌。
还有观点认为,《 道德经》的“道”即是空,即什么都没有,因此任何尝试去定义它都是徒劳。当代哲学家陈鼓应更进一步,将《 道德经》中的所有"道"分为多种形式进行解读。他认为,这些"道"虽然形式相同,但在不同章节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指形而上的实存,有时指规律,有时指生活准则。但这忽略了"道"是一体不可分割的事实。如果每个层面都成为一个独立事物,那就像某人因喜怒哀乐变成几个不同的人。
陈先生对此有自己的解释,他否定了老子的所谓"天地万物之母' 的存在。他声称,"天地万物之母' 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存在,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杜撰出来的概念。这一认识让我们想起那些不了解真理的人大笑。而且,如果根据科学主义来判断事物是否存在,只能看到可观察到的部分,而无法触及抽象思维建立的事物,如哲学、社科等领域。
如果按照科学主义理论来推导,很多人类公认的事物都会被否定,因为它们不是可以直接观测到的事实。此外,如果这个逻辑正确,那么陈先生如何用这种逻辑证明他自己关于"天地万物之母' 的不存在呢?
如果把这样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精神超越性的否定扩展到整个中华文化,那么儒、佛二教也同样难以容忍。这样一来,中华文化中最具价值意义的心灵和精神核心就会丧失,我们剩下的只是一堆躯壳。在没有对旧有的科学主义深刻反思的情况下,要复兴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只能是个空谈。